从日语的语言表现方式看中日文化差异

时间:2022-03-17 12:42:39

从日语的语言表现方式看中日文化差异

摘 要:本文从中日的儒家思想的异同、语言表现、词义表现、男子用语、女子用语、语言习惯、敬语命令式的表现等诸多差异,阐述中日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 仁 礼 语言表现 词义表现 男子、女子用语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地理位置极其相近。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真大师的东渡及遣唐使、遣隋使把中国的文字、典章制度、建筑艺术等等带到了日本,中日之间在伦理、道德、礼仪观念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从文字表记看,日语和汉语均采用汉字,汉日文字有许多同形、同义词。据语言学家统计,现代日语中汉语词汇占总词汇的一半.基于此,不懂日语的中国人有时能推测其大意,不懂汉语的日本人看到中文,有时也能推测其大意。因此,有些人误以为中日文化很相近。

诚然,中日文化在一些方面很相近,但是,中日文化在诸多方面又有很大差异。

一、语言表现的差异

日本是岛国环境,人们只能在岛国相依为命,播种和收割时节,需要人们相互协作,因此,彼此之间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勾心斗角,或者以势压人。所以,自古以来,日本人讲究“以和为贵”,说话时体恤他人,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比较模糊。

日本人以谦虚为美德,在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判断上,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说法。具体表现在常常省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主语,或使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模糊化,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人,不能使用“あなた ”,多是委婉地用部长、”先生等职务的名称来替代。而且越是需要尊敬的人,人称词越是趋于省去。汉语有时也省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但汉语使用它们的机率大大高于日语。

在肯定的表达方式上,句尾经常以“であろう”、“でしょう”、“だろう、”“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われ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ようだ”“らしい”“みたい”“である”等说法结句。避免使用“てはいけません”“すべきだ”、“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等强制性意味强烈的词语。其目的是表示自己不能强加于人,给人留下思索判断的余地。

相比之下,中国人说话直截了当,干脆利索,汉语表达方式显得直言不讳,明确表现出论点、主张,经常使用“是”、“一定是”、“无疑是”、“一定”、“一定要”、“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决”、“必须”这些强制性意味强烈的词语。

在使用否定表达方式的时候,日本人不大使用“いいえ”,即使不得不表态时,也避免生硬的否定语气,“はい”、“いいえ”混淆不清,使日语表现的模糊,暧昧。经常采用“それはいいですが”“もうけっこうです”“それはちょっと”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对方不至于难堪。例如,当别人邀请你说“今度の日曜日、映画をに行きませんか。”即使你不想去,你也要说:“はい、ありがどうございます。行きたいんですが、は来があって…”先表示感谢,然后再说不能去的理由。自己不直接说不能去,而说不能去的理由,让对方得出你不能去的结论,从而婉言谢绝别人的善意,避免令对方难堪。这种方式,才是地道的日本人的表现方法。

但是,汉语表现却与此不同,往往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例如中国人之间谈话说:“下周末我请你去看电影吧!”对方如果不想去,经常会这样说:“不行,我去不了,下周有考试。”中国人往往先说不能去,然后再说不能去的理由。

在交谈中,日本人往往不停地说“はい、そうですね”、“ええ”“なるほど”等随声附和对方或点头(あいづち),这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是为了谈话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如果不说“はい、そうですね”,可能对方会以为对他说的话不感兴趣,从而中止谈话。其实,说其意思是表示我在认真听您说呢,却未必是表示同意对方的意见或看法。日本人不直接对对方的意见表示否定,而常常先予以肯定,然后再转移话题,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词义表现、语言习惯的不同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长幼有序,在称呼上,以把对方视为高辈为敬。比如小学生对二十几岁的人称呼时,一般称呼为“叔叔”、(おじさん)“阿姨”(おばさん)。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哥哥”(お兄さん)、“姐姐”(おさん)。再者,在家庭中,哥哥的孩子称呼哥哥的妹妹,再中国习惯上称之为“姑姑”,而在日本,则称之为“姐姐”。在称呼上,日本以缩小辈分之差表示敬意,而在中国却以扩大辈分之差表示敬意。高中课本有一篇文章,说的就是一位学日语的中国的中学生在路上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日本女性把围巾掉在了地上,然后说:“おばさん,あたたのタオルは落としましたよ。”结果,这位女性很不高兴。在日本,称呼五十多岁的人时,多用“おじさん”、“おばさん”。而中国多称呼为“爷爷”、“奶奶”。汉语的“阿姨”虽不能说与年龄完全无关,但主要是敬称。而日文的“おばさん”却主要强调年龄,有时还带有负面的意味。同样的,称呼五十多岁的日本女人为“おばあさん”(奶奶),日本人也会很不愉快的。再者,前面已经讲过,“あたた”一词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除了下级对上级,年幼的对年长的不使用以外,一般对陌生人也不使用。此外,在家庭中,妻子称呼丈夫称之为“あなた”。因此,不能把中国的一些语言习惯用在日语中。

此外,中日对“先生”一词的用法亦有所不同。曾一位导游说过,有一次他接待一个由六十多岁的日本农民组成的代表团,考虑到这些人年龄较大,他称呼他们为“木先生”(すずきせんせい)“田中先生”(たなかせんせい)“山下先生”(やましたせんせい)等等。结果,这些客人很不高兴,他们说:“我们不过是农民罢了,为什么称呼我们为‘先生’(せんせい)呢?”在日本,“先生”一词是尊称,只用于教师、医生、律师、议员等行业。即使是大公司的社长,也不能称呼为“先生”。而汉语“先生”一词可用于任何职业,尤其多用于男性,在中国一些地区,把自己的丈夫也称之为“我家先生”,而日语是没这种用法的。

三、敬语的表现

语言学家称日本社会为群体社会。群体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内外有别,亲疏有别,上下有别。敬语是它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敬语的使用与否,所遵循的是人际关系的上下、内外和亲疏。年龄、性别、职业、身份、地位以及利益的有无等因素都可以构成上下关系,而日本人之间均因所属的家庭、公司、学校等大大小小的社会群体不同而区分为内和外。对于某一个人来说,他始终处于上下、内外、 亲疏的包围之中,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以及谈话中涉及到的不同的人而选择不同的与样语言方式。在传递同样一个信息时,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

例如:

教えて

教えてくれ

教えてちょうだい

教えてください

教え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教えていただけないでしょうか

相比之下,汉语的表达显得简明扼要、直言不讳。如果表达的客气一点, 也有像“请”、“能不能请”、“可否”等说法,但使用的机会和选择的词汇和日语是无法相比的。

四、女子用语和男子用语的区别

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社会地位和历史等诸因素的影响,日语中存在女子用语与男子用语的区别。其区别表现在终助词、人称代词、敬语等方面的表达不同于男性语言的表达。女性总是追求一种温柔、含蓄、委婉、优雅的语言,以充分体现女性特有的“女人味”。与之相比,男性语言则直接、强烈、不拘礼节。

1.在语音、语调方面:

在语音上,女性追求优雅、规范的语音变体,而男性在非正式场合却经常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语音变体。例如把“すごい”说成“すげえ”等等。

2.在用词方面:

a、在终助词的使用上,女性经常使用“かしら”,而男性经常使用“かい”。例如:

日本はおもしろいかしら。

日本はおもしろいかい。

b、女性经常使用“わ”。例如:私がやっておきますわ。

c、使用第一人称时,女性经常使用“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而男性除使用之外,还经常使用“ぼく”、“おれ”。在使用第二人称时,女性使用“あなた”、“あんた”,男性使用“きみ”、“おまえ”“おたく”等。

d、在敬语的使用方面,女性多使用礼貌、优雅的敬语。例如男性说:“いつ行くんですか。”而女性则往往说:“いつ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再者,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美化语,如“お米”、“お花”“おなか”“お母さん”等,而不使用男性经常使用的“はら”、“おふくろ”等。

在当前的日本,有许多年轻女性经常使用一些男性语言,即出现了女性语言“中性化”的特点,男女用语的区别正在逐渐消失。

在汉语中,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中,也有男子用语和女子用语。例如男性第一人称“本人”、“咱家”、“鄙人”、“仆”、“在下”等。女子第一人称如“奴家”、“民女”等,第二人称男子用语有“尔”、“卿”、“君”、“公”等。但不难看出,这些人称词多为古汉语或方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这些称谓已不大使用,无论男性、女性,最经常使用的还是“我”、“我们”、“您”、“你”、“你们”。在句尾使用的词语和敬语的使用上,也无男子用语与女子用语的区别。

在世界进入国际化、异文化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所有民族都具有各自固有的文化,把不同国家间、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放在重要位置。正如总理所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借鉴中学习,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切忌用本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去阐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要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学习,实现对日语学习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提高日语的运用能力,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の言表》,社,1992。

[2]松本一男:《中国人と日本人》,サイマル出版会,1987。

[3]陈舜臣:《日本人と中国人》,集英社,1984。

[4]王铁桥:《中日文化差异趣谈》,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1999。

[5]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

[6]王秀文:《跨文化交际与日语教育》,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3。

杨杰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

上一篇:“上海地区新概念老年公寓”设计思想初探 下一篇:浅谈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