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一体化”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22-03-17 11:42:42

“研训一体化”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教研是教师主要的专业存在。教研能开掘教育教学的深度,提升办学的品位和高度。培训是教学与研究得以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具体实践中,教学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教师培训物化其效果,而教师培训需要教学研究做支撑。实践证明,研训一体化能促使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效果达到最大化,有效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开县“研训一体化”构建路径

重庆市开县针对教师队伍现状,按照“统筹规划、创新方式、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着眼于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和专业成长,有效地整合了现有资源,优化配置,创新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策略,逐步形成了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体系,开创了全县研训工作新局面。

整合资源。搭建“研训一体化”平台

2011年9月。作为县级研训机构的开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全县教育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处室的整合,将原来的“两室两处”(教研室、办公室、师训处、学历教育处)调整为“六处两室”(分设中学、小学、学前教育、中职、成人教育五个研训处和干训处、继教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明确职责,联合作战,形成了处室职能融合、理论实践融合、实践与研究融合的格局,“研训一体化”工作模式也应运而生。在县教工委、县教委的领导下,以县进修校为轴心,把各中小学和广大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互通互连的“研训一体化”平台。

探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联片研训模式。根据“基地示范,版块融合,强弱搭配”原则,从实际出发,优化区域内师资配置,整合原有资源,将全县分成14个小学研训片和11个中学研训片,在每个片内选出办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师训效果好的领头雁学校牵头联片研训工作。开县教委还创造性地设立了13个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配备了教育专干和50名片区专(兼)职研训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各片区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指导工作。

目前,开县创新工作方法,形成了“一体三层次”的联片研训架构。“一体”指联片研训融上下(县、片、校)交互、左右(校际)协作为一个整体。“三层次”指县进修校承担全县联片研训活动布局的规划、管理、评估。负责为联片研训提供信息支持、专业指导、过程监管、成果评估;片区主要负责安排好片内研训的计划、活动及检查评估:研训重心转移到学校,研训主体回归到教师。以主题研训形式轮流在参与学校中进行,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通过采取开设项目短训班、设立学科工作室、实施专家引领、送课下乡、开展课题研究等培训方式,确保研训活动的高效性。建立片区研训工作QQ群,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做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三年来,全县共开展各类片区研训活动达100余次,教师参与面达99.8%。

构建县级研训教师“三定”模式。为了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县教委创新工作形式。从2009年秋开始推行“三定工作制”。一是定蹲点学校。每名专职学科研训教师选择二至四所蹲点学校,每月到蹲点学校听课不少于5节,座谈交流不少于2次,通过深入学科教学,切实帮助蹲点学校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定培养对象。每名专职学科研训教师选择二至四名培养对象。对受培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促使其快速地成长,并影响、带动其他教师。三是定责任目标。根据蹲点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研训教师的学科特长,要求各研训教师深入课堂,并专门制定明晰的责任目标进行专项考核。

构建研训架构多元化模式。一是进一步扩大培训面,开展多类别、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如分学段的“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材全员培训”、“普通高中教师课改培训”、“中职管理人员培训”等:跨学段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村校教师基本功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全员培训等;专门委托全国著名高校组织的高端培训。二是紧扣干部、教师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解决教师对教材和课标把握不准的问题,我们组织了为期5个月的教材、课标全员培训:为了提高中小学校长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专门举办了赴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地管理干部的高端培训;为了切实解决村校教师在备课、上课和班主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我们专门进行了村校教师基本功提高培训;针对课改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导主任、片区教研员、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课改专题培训。三是注重研训工作的立体发展。组织“送教、送训下乡”,增加“创新思维”、“心理辅导”、“教师成功策略咨询”等培训内容,实行“一帮一”和“捆绑式”的绩效考核管理,将传统的“精英培训”、“集中培训”调整为“大众培训”、“网络培训”。三年来。举办了各类培训30余期,培训人数达到4万人次(有的教师多次参培),仅教材、课标全员培训人数就有28092人次。

加强保障。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行政策略保障。开县县委、县政府、县教工委、教委不断加强“研训一体化”工作经费投入,为“研训一体化”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在政策上,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引领学校、校长、教师踊跃投身于“研训一体化”工作中,自主学习,率先实践。探索符合学校和片区发展特点的研训模式,以此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

研训员队伍保障。为培养“师之师”的学科教研员,县进修校采取“高校引进、公开考调”等途径,配齐、配足研训教师。以夜校为载体,以处室为主体,切实加强教师的政治业务学习。每年订有各种教育报刊、教育专著、学科教研刊物、课标修订资料供大家研读。对全校教职工进行了“西点执行力”的培训,并派多名教师分赴北师大、西南大学等高校参加高端培训。听取了山东昌乐二中、河北衡水中学及金太阳教育集团开展的多场课改报告。要求研训教师积极做课改、写论文、出专著、办讲座,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科专家。目前,县教师进修学校有36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名师、市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特级教师、市优秀教师等称号。学校先后编著了《教学一线》、《教师语青规范与艺术》、《有效课堂研究与实践》等11本专著和培训教材,2012年3月教师个人专著《让教学更有效——名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七个关键环节》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校多次获得“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2009年,开县教育学会获得“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单位”殊誉(重庆唯一)。

骨干教师建设保障。县教师进修学校着力建设好骨干教师这支队伍。一是抓好校级学科骨干建设。各校以“五善”(善上课、善评课、善导课、善研课题、善写)为标准,打造校级学科带头人。二是抓好市县级学科骨干建设。县教师进修学校积极做好全县学科骨干、带头人的培养,近年来,培训教育科研骨干和积极分子近4500余人次。通过实施“选苗子、压担子、引路子、结对子、架梯子、搭台子、树牌子”教师队伍提升工程,涌现了多名骨干校长和名师。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市级特级教师、骨干校长、骨干教师等98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研训一体化”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新教育,积极探索“研训一体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已势在必行。

上一篇:校长不可或缺的“六种素养” 下一篇:以小片区管理为抓手促镇域小学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