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

时间:2022-03-16 08:49:01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主要对离合词问题研究的由来、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离合词研究以及离合词研究存在的不足等三方面做重点阐述,从而使读者全面认识现代汉语离合词问题。

关键词:现代汉语 离合词 研究

一、离合词问题研究的由来

词的离合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引起了汉语学界的关注,其原因是20世纪初期开展了汉语拼音化运动。汉语的拼音化目的是使汉语摆脱汉字的束缚,最终把汉字变为拼音文字,从而和西方保持一致。实现拼音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像印欧语一样把词作为书写单位,即实现“分词连写”。而分词连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把汉语的词这一级单位明确地界定出来,而明确划分词的最大障碍就是词的离合现象。拿“洗澡”一词来说,是把它作为一个词拼写成“xizao”,还是作为两个词拼写成“xi zao”,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拼音化就不能实现。这一问题在当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问题的出现总能推动理论的深入和进步,语言学家对类似“洗澡”“睡觉”“写字”这样的语言单位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拉开了词的离合现象研究的序幕。

二、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离合词研究

(一)语法单位归属角度的离合词研究

1.词说

早在20世纪50年代讨论词的连写时,林汉达就提出,“凡是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后面的附加语为动词的“自身受词”,它是补足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不是动作涉及的目的。林汉达举例说,“唱歌”的“歌”是“唱”的“自身受词”,补足“唱”的意义,共同说明施事者所作的动作,而不是具体指某个歌曲。他将这种组合命名为“结合动词”,但“结合动词”这种说法在以后的研究中并没有流传开来。刘泽先认为,不能因为一些词可以被拆开就说它们是两个词,否则连“决议”“服务”“咳嗽”也不能算词。胡附、文炼认为“在两可的情况下,与其把它认作仂语,不如把它认作词”。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从“动不离宾,宾不离动”的角度出发,认为“放心、开饭、做梦、害羞”是复合词的一种,并且认为复合词可以有有限形式的扩展。

2.短语说

钟锓认为离合词和动态助词“了、着、过”搭配时,助词的位置是在动素之后而不是整个结构之后,这与一般的短语相同,所以他把离合词看作为短语。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在确立词和仂语的界限标准时指出,凡是两个字的中间还可以插入别的字的,就是仂语,否则就是单词。根据这个标准,他把“说话、走路、打仗、睡觉、害病”等都归为仂语(短语)。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将离合词称为短语词,他在文中明确指出,“一个组合的成分要是可以拆开,可以变换位置,这个组合只能是短语”。

3.离为短语合为词

“离合词”这个概念是1957年由陆志韦正式提出的。在《汉语的构词法》中,他概括了这类词的特点:两个语素可离可合,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个词,具有单一的意义,在句法上作一个成分,如“我洗澡了”中,“洗澡”是一个词,作谓语,而不是“洗”作谓语;分离扩展时是两个词构成的词组,如“我洗了个热水澡”,“洗”是谓语,“澡”是宾语,是两个语法成分。熙从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的角度来分析离合词的性质。他认为如“吃亏”一类的词是述宾式复合词而不是述宾结构,“可是述宾式复合动词跟其它类型的复合词不一样,往往可以扩展……扩展以前是复合词,扩展以后就成了组合式述宾结构”。

(二)离合词的语法性质、词汇特点、语义语用研究

1.离合词的语法性质

1996年,赵淑华、张宝林发表的《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选出355个可离可合的动名组合作为考察对象,提出了鉴定离合词的五条标准,并从离合词的原式与变式、常例与特例来论证“离合词是词,不是短语”,他们认为离合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能够扩展。2001年,饶勤发表了《动宾式离合词配价的再认识》,认为因为基本式符合“句法——语义”的原则,应该用基本式作为确定离合词配价的框架,同时运用“透视约束”的方法来确定离合词的“价”,认为现代汉语不带宾语的离合词整体上应该是一价动词。2001年,吴道勤、李忠初的《“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及其界定原则》一文,认为“离合词是一种特殊的双音节动词,不论是离是合都是词”,并提出了鉴定离合词的四条原则,文章对区分词和短语提出了深刻的见解。2002年,沈怀兴发表的《“离合”说析疑》评析了“离合”说,并认为用“扩展法”来确定AB组合是不是词,从认识论角度说是不科学的,从方法论角度说是不可取的,落实到实践上是行不通的,文章从结构形式、语义内容、历史来源、语境、语言与言语等角度论述了“离合”说的不合理性,但是并未提出解决离合词问题的有效方法。

2.离合词的词汇特点

1996年,吴登堂在《离合词探析》一文中着重讨论了离合词的特征、离合词的划界和离合词的成因等问题,主要从离合词构成成分的意义角度来讨论离合词的特征,文中还讨论了离合词的扩展与修辞格上的析词和镶嵌格的区别,分析很有见地。2003年,华莎的《名词并入与述宾式离合词》一文,运用“并入”这一术语,通过名词并入与述宾式离合词的比较,认为名词并入为共时平面的句法规则,述宾式离合词为历时的词汇化的产物。1999年,王海峰、李生、赵铁军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人员合著《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离合词的处理策略》一文,以大规模的语料库为基础,对汉语离合词进行了详细地统计分析。他们将总结出的离合模式以规则的形式写入系统规则库,这些规则是机译系统处理离合现象的核心资源。对离合词进行对照翻译时,采用“合”的形式,这主要是从意义角度进行处理的,有相当大的难度和不准确性。2003年,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一文以《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中4066个离合词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离合词的构成类型以及离合词的离合规律,并说明了离合词的类化作用。

3.离合词的语义语用研究

2002年,丁勇发表的《汉语动宾型离合词的语用分析》一文,主要探讨汉语动宾型(VO型)离合词的语用问题,分别对VO型离合词的扩展式用于表示情态、时态、数量、动量、时量、动作的结果与表示进行、人称指代以及用来描写的宾语作了较全面的语用分析。1997年,饶勤的《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兼论中高级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对离合词的扩展方式、语法特点、语用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中高级阶段离合词的教学问题。2002年,沙吾丽·库尔班别克的《浅谈离合词教学》对离合词的使用特点与少数民族学生(以哈语为例)使用上的偏误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离合词进行教学。2003年,韩明发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认为不能简化离合词的教学,如果放弃多角度、多方位、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会给语言学习造成很大损失,也不利于汉语水平的真正提高。

三、离合词的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应更多地尊重语言事实

早期的离合词探讨,许多都集中于离合词到底是词还是词组以及离合词鉴定的标准等争论上,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定论。就汉语实际来讲,汉语的词具有独特之处。正如吕叔湘指出:“由于汉语缺少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划分起来都难于处理为‘一刀切’,这是客观事实,无法排除,也不必掩盖。”吕文华也认为,“以往在语法分析中常常强调‘非此即彼’,‘不是词就是词组’。这对形态发达、标志明显的语言当然适用,而对汉语这样形态不明显的语言就常常难以贯彻”。董秀芳认为“在复合词范畴中,有些成员已经彻底词化,不再有短语的特性,这是最典型的成员;而更为大量的形式是处于变化过程之中的,既带有短语的某些特征,又带有词的某些属性。这就是说复合词内部成分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着词化程度的级差”。

(二)离合词的整体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的研究用简单演绎的方法,结果得出的结论常常难以经得住检验。周上之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早期的研究者,往往根据手中几个有限的例子来做理论的基点,观察的视点和得出的结论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此外,几十年来,离合词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分歧各方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别人的观点时,总是印证那些符合自己看法的例子,即使对同样的离合词例子也仅仅从自己一方的观点出发去看待分析,还没有人把离合词作为一个具有类特征的整体去看待过。所以,虽然理论研究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被称之为离合词的这类词语总体上的情况如何,我们茫然不知,也没有人把离合词放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过。”

(三)对影响语言的外部因素关注不够

总的来看,人们大多将眼界局限于语言的内部因素,而对影响语言的外部因素关注不够。比如为什么会产生离合词离析现象?影响离合词离析的外在因素是什么?离合词离析形式的语言功能是什么?这些问题虽有人探讨,但为数不多,也不深入。语言有其内部严密的组织构造和规律,探讨语言的内在规律是必需的,但是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的主要交际工具,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内部规律受人类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许嘉璐指出“过去的语法研究和教学对内部的意义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很少顾及,这就是语言研究与教学越来越远离语言实际的原因之一,以致于现在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已经走入了死胡同”。许嘉璐的观点提醒我们进行语言研究要开阔视野,不仅要考虑语言现象的内部机制,也要探讨语言外部因素的作用,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和发掘活生生的语言事实。

四、结语

到目前为止,研究离合词的学者很多,但他们往往侧重于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很少有人彻底地全面地研究离合词。笔者认为离合词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它的产生和发展不单单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多角度地研究它,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认识离合词。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曹保平,冯桂华.“离合词”的构成与离合规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4]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及语用分析——兼论中高级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J].汉语学习,1997,(1).

[5]赵淑华,张宝林.离合词的确定与离合词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

[6]段业辉.论离合词[J].南京师大学报,1994,(2).

[7]李清华.论离合词的特点与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

(张云生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830002)

上一篇:由“姓”“婚”“嫁”“娶”等字浅探中国男女... 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教学研究要点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