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3-16 07:40:51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9-0064-03

摘要:本文从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结合深圳大学的实际情况,介绍我校在推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探讨推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对素质教育的全方位要求。而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即使学完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课程,仍然很难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旨在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决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决定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深远的作用。

2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 顺应素质教育要求,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在当前状况下,我们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能,为计算机在各专业的应用打好基础,为将来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 变更课程体系,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目前,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它是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院系与计算机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必须选修并通过(具有强制性);二是选修课,它是由计算机系根据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导师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若干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就是表1开设的课程群,学生一年级必修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年级根据专业方向或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结合专业课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讲授比较合适,例如会计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电脑美术与动画设计”等等。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本科四年计算机“不断线”。

(3) 提高教学效果,构建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选课人数较多(约五千人左右),为加强教学效果,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教师们还开发了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的立体化教学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

对于课堂教学,以课程组的形式制作了一套形式上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案,各个授课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针对各自学生的不同起点和不同专业背景做适当的调整,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核心一致但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群。授课时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并适当结合板书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针对选课学生起点相差悬殊的问题,采取分类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方法。

对于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搜集和归纳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及时进行总结和强调。形成课堂―实验―课堂的循环信息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记忆。

另外,建设了教学网站,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指导”、“电子教案”、“习题自测”、“辅导答疑”以及“交流讨论”等栏目,任何时刻和地点都可以访问到课程的相关信息,并能够及时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讨论。

(4) 更新教学内容,坚持教材建设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我们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对于一些操作性的常用软件的使用,放置到实验教学中;而在理论教学中,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应用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同时也满足某些专业课程的先修要求。尽量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相对稳定,而上机实践内容要不断更新。

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前三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四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材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进行了四轮教材建设,不断地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更新实验平台,如表2所示。

(5) 加强实践性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加强了实践性环节,安排了丰富的、不同层次要求的实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3:2,共设计课内实验13个,其中必做实验11个,并加入了Linux、Mac OS等选做实验。除课内实验外,学校开放公共机房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另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和进行信息交流等,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

在实验课程组织方面,采用了单人实验、分组实验等多种形式。对于验证性实验,一般在实验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单人单机组织实验;对于难度较大、相对复杂的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效果,采用分组实验方式,2到3名学生一组,共同完成实验的设计、操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除实验指导教师外,每个班配备2至3名高年级学生,进行实验辅导答疑,保证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6) 全方位考核,建立网络考试系统

实验及平时考核与最后的期末考试在总评的比重为40:60。对实验的考核采取做完一个评价一个的考核方式,以学校的网上课程中心平台为基础进行,教师通过网络下达任务,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实验要求,做完实验后通过网络提交实验报告或(和)实验作品,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通过网络可及时查看评价结果。教师还可以选择优秀的实验报告或作品予以公布,以起到激励作用。理论考试与实验的考察重点不同,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教考分离,试卷全部采用选择题的方式,可保证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广的覆盖面,学生填涂答题卡,使用机器阅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教师批阅的主观误差。经过长期的特别是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实验考核与考试考核并重的考核方式,非常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理论和实践并重,但是理论覆盖面相对专业课程较散、广、浅,实验内容相对专业实验内容较常用的课程。

另外,为适应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更加方便快捷地测试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还建立了基于Internet网络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该考试系统采用B/S架构,运行在Internet网络上,通用性好,可以满足大多数计算机课程的考试要求;提供从题库系统、成卷系统、考试规划一直到计算机考试、自动阅卷、答卷信息评价的全线服务,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考试的完全无纸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动改卷实现对客、主观题(如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题、文字录入题)的批改,可以测试学生在Windows环境下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各种应用软件使用能力。从而把测试的组织者从传统的人工出题、考试规划和改卷等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自动的出题、考试、改卷一条龙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大规模测试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

(7) 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建立信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

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校尝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对在校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与测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校从2002年10月开始筹建“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随后对测试场所、测试设备、测试软件和规章制度、人员等相关的软硬件进行了建设,构建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的平台。该平台于2003年5月举办了第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与测试,此后每年举办两批,到2007年12月已举办9批,共对8297位学生进行了培训与测试。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试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综合技能两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覆盖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综合技能包括常用办公设备与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以及网页制作、多媒体素材编辑与多媒体软件制作等内容。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的学生将可以获得由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和教务处联合颁发的合格证书。

实践结果表明,经过短期培训和上机训练之后,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很快。通过测试的同学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明显比未参与测试的学生要强,基本能够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在学生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的测试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的构建,对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促进我校信息技术的普及,培养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束语

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并于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 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4,(9):7-10.

[2] 冯博琴,顾刚,赵英良.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2):4-7.

[3] 柳永念. 优化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 高教论坛,2005,(4):110-112.

[4] 王志强.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C].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袁曦临.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J]. 现代情报,2007,(11):199-201,206.

[6] 傅向华,王志强,李延红.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构建的探索与实践[C]. 2007年广东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194-198.

上一篇:基于MATLAB Web Server的虚拟实验室实现 下一篇:“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方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