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取消“联汇制”任重道远

时间:2022-03-16 11:02:16

中国香港取消“联汇制”任重道远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香港“联汇制”突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中国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等纷纷对其表示质疑。香港“联汇制”到底“犯了什么错”?

香港联汇制“三宗罪”

细究起来,其缺陷不外有三:

第一,使香港丧失货币自。根据“三元悖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三者不可兼得,只能取其二而弃其一。在“联汇制”下,香港要保持资本自由流动,就只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香港要维系“联汇制”,一个必要条件即是保持与美元之间稳定的利差,这就迫使港币利率受制于美元利率,而不能与香港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香港失此利器,最大弊端即是无法运用利率政策遏制通胀、刺激投资与消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通胀凶猛之时,本应提高利率应对,结果使“联汇制”遭受冲击。不仅如此,港府还必须跟随美联储屡次降息,给香港的通胀形势火上浇油。

第二,无法调节国际收支状况。“联汇制”使港府不能随意调整汇率以调节香港的对外贸易,只能被动跟随美元上升或下跌。美元贬值时,港币随同下跌,虽然提高了出口竞争力,但带来了输入型通胀;美元升值时,港币随同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虽会减轻,但出口竞争力会因此削弱。

第三,港币利率高不利于香港经济,且会产生信心危机。一般认为港币风险比美元高,为了守住“联汇制”,港币利率必须高于美元利率以补偿其中的风险差额。但是,高利率对香港经济有紧缩作用,不利于长远发展。而且,港币利率越高,说明其汇率风险越大,累积的贬值压力也就越大,会动摇公众对港币的信心。

总结起来,“联汇制”的缺陷无非是无法自主利用汇率与利率两大宏观调控杠杆,且维护成本过高。“联汇制”实施以来,无疑对稳定香港经济、奠定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内地和香港都获益匪浅。而且,“联汇制”实行已不是一天两天,而是1983年起就已开始,距今已近30年,个中利弊想必金融界已有深刻认识。这30年中“联汇制”已经历过一定调整,更是说明其弊端已为众人熟知。

小棋子不合大棋局

既然如此,为何现在又将其拉出来示众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陆港两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互动频繁,已成为事实上的“最优货币区”。尤其是在中央大力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且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巨大进展的时刻,“联汇制”这颗小棋子似乎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这盘大棋局了。

商务部数据显示,香港回归15年来,陆港之间经贸关系更加密切,互相之间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陆港之间贸易额达2835.2亿美元,较1996年的407.3亿美元增长596.1%;截至今年5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34.06万个,较截至1996年底的16.25万个增加17.8万个。实际利用港资5537.67亿美元,较截至1996年底的992.95亿美元增加4544.72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内地在港设立直接投资企业4200多家,累计投资净额1990.6亿美元,占内地对外投资总额的62.8%。

此外,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简称)及其8个补充协议已经形成了内地对香港较为系统的开放体系。

按照WTO的标准,在货物贸易领域内地与香港已全面实现自由化,即内地自2006年1月1日起对原产于香港的产品全部实行零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内地逐步扩大开放,对香港开放领域达到47个,优惠措施累计301项,按照WTO服务贸易分类标准,内地通过CEPA对香港服务贸易的开放部门已达148个,占WTO分类的160个服务贸易部门总量的92.5%。

不仅如此,在香港回归15周年之际,中央还公布了39项加强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政策措施,涵盖经贸、金融、教育、科技旅游、粤港合作等六个方面。这为下一个15年陆港之间的进一步融合打下了基础。

此外,“联汇制”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求稳。1983年9月,中英两国谈判陷入僵局,外汇市场港元汇率大幅下跌,其时香港实行浮动汇率制,一些投机家利用此时机进行港元投机,而港府则迟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汇率一度失控,形成了港元危机。“联汇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然而,本轮金融危机之后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巨大,尤其是两轮量化宽松政策更是“忽悠”得美元汇率如坐过山车般上下,似乎“求稳”这个基础已经不存在了。

香港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与美元忽强忽弱相比,今年之前,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直线上升的。但由于内地存在资本项目管制,国外资本不能顺利进入内地,而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而且其又是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国际资金大量流入香港银行体系,使其银行体系资金短期内大幅上升,“联汇制”承受了巨大压力。港币未与人民币挂钩之时尚且如此,此时若真的坐到一条船上,只怕所受冲击更大。

不过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逐渐接近均衡水平,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直在6.30左右浮动,新增外汇占款、贸易顺差、银行代客结售汇等数据间接表明,人民币升值趋势已告一段落,似乎这一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的障碍已暂时不存在了。另外,今年4月央行决定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这将使人民币兑坚持“联汇制”的港币波幅扩大,从而增加陆港两地之间的交易成本。尤其是一旦中美经济周期不同步的话,港币将面临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从汇率这个角度来说,港币投入人民币的怀抱时机似已成熟。

此外,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有地域上的“三步走”战略,即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及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处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前沿,她的货币体系、汇率体系等必然要受到来自人民币的巨大冲击。而对于拥有成为世界主要货币雄心的人民币来说,未来将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甚至用人民币取代港币不仅是必须做到的,而且是大势所趋。

上一篇: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国燃气造假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