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3-16 06:32:11

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通过对41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高校在学校的创新氛围与办学体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学生的创新动力与实践、考评内容与方式、社会的功利性等几方面,不同程度的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相对应的高校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62-04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对教育创新的研究多数集中在中小学教育的研究,而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大部分是以定性研究为主,且很多都是置于经验研究的层面,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显得还尤为薄弱。为此,本文针对于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其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来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并基于此逐步提出相应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希望能为我国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项研究针对于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初步调查及设计问卷。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抽取在校1~4年级的大学生100人,男女、蒙族汉族各半,要求接受调查的学生根据自己大学所学知识的情况,尽可能多的罗列出哪些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回收调查表,按照学生们罗列的各个因素出现频率的高低给予排序,进而结合本领域专家的意见,从学生们所列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整理出出现频率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20项因素,最后,结合有关参考文献,编制出正式的问卷调查表。问卷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大的方面设计了5个一级指标。包括学校的创新氛围与体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学生的创新动力与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社会的功利性。一级指标下面又设置了20个小的问题。

第二部分:正式调查阶段。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代表性,我们抽取的学生中包括成绩优秀的、一般的和较差的学生,蒙族和汉族的学生,男女生几乎对半来进行调查。

1.调查者分布情况:调查者共418人,其中男生215人,女生203人,一年级83人,二年级92人,三年级105人,四年级138人。

2.调查方法与步骤:在班主任老师以及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并且以无记名方式让学生答卷,经调查人员检查核实无遗漏者便为有效的问卷。有效的问卷经整理后,便将其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首先,将影响因素的制约程度转换为数值,也即按照制约程度的五个等级“没有,较差,中等,较好,很好“分别赋值1,2,3,4,5.然后计算出各个制约因素的加权平均值,按照加权平均值大小排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权重排序(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高校在校园创新氛围与办学体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学生的创新动力与实践、考评内容与方式、社会的功利性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首先,校园创新氛围与办学体制方面。高校创新场所以及创新设施比较匮乏,举办的学术研究会议相对也比较少、创新的交流气氛比较淡薄,并且没有配套的相关奖励制度,学生们团体合作意识淡薄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潜能的自由发挥。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教学内容陈旧,知识体系较难反映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教师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再次,学生的创新动力与实践方面。创新动力作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学生培养自身创新能力中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创新意识的脱节主要是因为缺乏创新动力,既希望自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但在行动上没有投身于创新能力培训中。第四,考评的方式和内容。调查结果表明,考评的内容、方式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只以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学业的好坏”因素上,有92.5%的被调查者认同,权重排序第一位。如在“考试内容与方式单一”因素上,有87.2%的被调查者认同,权重排序为第9位。第五,社会功利性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当今社会的人才评价标准往往是学生在校时的考试成绩或证书,因此在校大学生更看重自己的学科成绩、英语四六级成绩和其他的一些证书荣誉等方面,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二)各因素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年级在20个因素权重排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学生更在乎课程的考试和过级”因素上,一年级排序为1位,二年级排序为1位,三年级排序为2位,四年级排序为5位。随着年级的升高,此因素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程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在“学科之间内容重复过多”因素上,一年级排序为15位,二年级排序为12位,三年级排序为13位,四年级排序为11位。即随着年级的升高,此因素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程度基本呈现提高的趋势。这主要是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科体系、结构的认识程度有关。低年级的学生对学科体系结构的认识程度不够成熟,随着年级的升高,专业知识的增多,对本学科体系结构的认识日趋成熟。对各因素的权重序差在此不再一一解释,当然,在有些问题的权重差异上存在着不规律性,有待于以后继续研究。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严重程度排序依次是考评内容与方式方面,社会的功利性方面,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方面,学校的创新氛围与办学体制方面,学生的创新动力与实践方面。

2.各个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程度存在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民族与性别的差异。

(二)研究建议

1.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与办学体制。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大力渲染创新教育的氛围,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办学体制。良好的校园文化与办学体制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各种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的设备、设施、环境,这个具体反映的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及学校的发展水平状况;第二个层次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要建立相应的鼓励制度和组织结构保证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行。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指的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等,高校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进取、开放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交流的环境。另外,学校还要组织具体的学生真正能够融入其中的一些创新活动,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比方说,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深刻认识自己的价值,了解和实现自己的创造潜能。

2.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合理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辅导做为保证。首先要抓好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抓专业教育和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主战场就是舍本求末;学生不学好本专业知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教学和辅导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方案,我们要精心制作配套的视频教材,既解决了创新教育师资匮乏的矛盾,保证了教学质量,又使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加贴近学生,更加吸引学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从跟进课程学习的需要出发,我们配备辅导员进行学习辅导、督促和考核,既解决了创新教育课程教学的后续跟进完善的问题,又将辅导员纳入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主力军作用。再次,要适当地给大学生开设一些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课程,比如创造学、思维学等课程,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引入现代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从思想上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努力探索创新教育的模式,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知识结构之中。在教学方式上彻底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注重知识内容的更新,将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主动了解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加强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对课程的考核要进行改革,考试课相对的减少,考查课相对的增加。其次,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但要到校外的企业实习,还要利用好学校自身的一些资源,可以在学习闲暇之余到学校的一些机构中实习。再次,业内实践与业外实践相结合;很多专业业内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还有一些专业,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很容易被束缚,业内与业外的结合,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5.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合理,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全方位的考查,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察。对于大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上,逐步开始实现考试时间自主化、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如采用非考试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书写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校要逐步建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认定的考核激励机制,即对大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并将其纳入学分专业考核学分认定系统。改变传统的用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观念,改变“分数高低型”来衡量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潜在的能力,即未来的“创新素质高低型”。针对于教师的评价,一方面要关注教师为学生传授的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要看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

6.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社会需要什么养的人才,学校尽量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今社会给予人才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学生在校时的考试成绩状况,证书所获得多少,四六级过关情况等等,这对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的不利。因此,全社会应该转变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大力的鼓励提倡以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标准的新型人才评价机制,树立起创新的思潮,将创新作为全社会的行为导向,使创新精神深入人心,从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进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1999,(4).

[2]曲继芳.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J].教学研究,2005,(1).

[3]李玉新.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08,(1).

[4]焦德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55.

作者简介:李俊英(1976-),女,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洪冬星(1973-),女,内蒙古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上一篇: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下一篇:促进自主探索 引导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