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审美: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维度

时间:2022-03-15 06:13:35

人文和审美: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维度

[摘要]文学教育总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启迪和滋养着人类。无论从何种维度来看,文学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文学为基础和后盾的文学教育,在内容和途径上都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是人学,所以文学具有人文性;文学是艺术,所以文学具有审美性。培养的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关键在于文本的阐释、美读和注重写作训练。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精神;审美维度

教育文化的形成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为背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伴随着的教育思想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教育文化以社会历史为基础,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表现形式,其价值观取向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凸显出当时社会和时代的意识形态与人文风貌。关于文学教育这个话题,谢谦先生早在2001年的《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一文就指出:“古典文学教学既务虚又务实,要以培养学生人文智慧、高雅素质、情趣、谈吐与文笔为重要目标,让学生多读、细读文学名著,从中体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并辅以诵读背诵与模拟练习,将古典名著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进而转化成一种实用技能。”①在这里,他即提出了学科性质的定位,也对于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无论从学科性质、人才培养还是社会发展来看,人文和审美,对于文学教育,两者缺一不可。

一、文学教育的人文维度

文学是人学,它比一般学科都更加注重信仰的引领、情感的契合、心灵的体悟。所有文学的活动都离不开人,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也都是围绕着与人相关的一切。既然文学教育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其人文属性的地位就不该忽视。“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变现出来的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并由此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也称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对人尊重,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敬畏’,能做到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人生价值、人生理想实现的情怀。”②人文精神是以人文为核心,文体为内涵,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的世界观、价值观。尽管每个人对世界、对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各不相同,各自有着各自的价值理念和生活追求,但是是否以人为本、是否把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放在第一位,是人文主义思想区别于其他自然科学、宗教神学的显著特点。尽管不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过深刻的思考和准确的定义,但是所有人类的行为都是依赖于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它们支配着人类思维和方式的模式。也就是说人对世界的看法最终的核心和落脚点依然是对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看法。所以,人文主义精神是以揭示人生的理想、命运和精神的价值意义为目的的,对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人本思想不同于古代人本思想。“现代人本之‘人’是人民之‘人’、自本之‘人’、主体之‘人’、本体之‘人’、发展之‘人’,古代民本之‘民’是臣民之‘民’、神本之‘民’、客体之‘民’、工具之‘民’、生存之‘民’。 ”③人文精神的本质不仅在于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其终极价值在于是否以人文本。“人文精神以人为本至少有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层含义:一是以人为目的,二是一以人为本原。人只有以人为本原才能以人为目的,只有以人为目的才能以人为本原。”④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但自然却不能给予人类精神和内涵,人类的精神和内涵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实践既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创造了自己,人是实践的人,实践是人的实践。因此,人必须尊重自己,关心自己,以自己为终极关怀。把人和自然看作浑然一体,不分你我的‘天人合一’思想不是人文精神,而是自然主义。把人看作与自然对立、不受约束、可以肆意掠夺自然的思想不是人文精神,而是人类中心主义。人文精神既是以人为本原,以人为目的的精神,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人文精神,也是科学发展观。”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充满了功利和扭曲,功利化的求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诸如“知识就是金钱”、“知识换取财富”等口号,这样的读书心态,真实地反映了对于知识选择性学习的态度:学生对那些对自己有实际用途的知识就学,而对其他的知识(尤其人文知识)缺乏热情和兴趣,人文知识匮乏和人文素质低下的情况令人堪忧。比如一些学生一味地强调自我个性的解放,缺乏诚信意识和责任感,对于生命的漠视和麻木,以及不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种严峻的现实状况下,也对我们的文学教育提出了要求和标准――人文知识的作用是目的性而不是手段性、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人文知识变成一种内在的能力,去帮助学生获取精神食粮、增加生活底蕴、积极倡导“为读书而读书”、“心灵化读书”。以此,来消p和淡化强烈和浮躁的“功利性”读书,逐渐培养起学生把读书当做一种以求知为目的、把读书当做以追求真理的过程的求知态度。人文精神形成和教育的方式不同于人文知识形成和教育的方式,人文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文化的外在形式,通过听和看便可获得,是一种单一的输入方式;而人文精神的形成则是一个长期的内在的缓慢过程,它虽然离不开人文知识的支撑,但更多地依赖于心灵深处的体察和感悟,输入和输出双管齐下,才可能将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内化为个人能力和素养。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格精神的塑造,是文学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文学教育的审美维度

何者为美?这是美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柏拉图开始的许多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但对于美的定义依然各执一词,可见关于美的问题本身就是复杂和深不可测的。文学教育中往往以优秀的作品给人类以启迪和滋养,这种功能的最终指向是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精神世界,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它的实现恰恰是因为文学作品构建的这种“美”。这种“美”不仅是作者用语言描绘的具体的美,而且在于阅读者将这些具体人、事、景与自我的想象和理解进行完美的拼接之后的愉悦和享受。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整个教育分为“心育”和体育,“心育”又可区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王国维通过与智育和德育的比较来确定美育的性质。他把人的精神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⑥美育,就是用美来陶冶人们的情操。“要之,美育者,一方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⑦就是说,美育一方面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地位,另一方面,它和德育、智育互相依存,是促成德育和智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然人心之知情意三者,非各自独立,而互相交错者。如人为一事时,知其当为者‘知’也,欲为者‘意’也,而当其为之前(后)又有苦乐之‘情’伴之:此三者不可分离而论之也。故教育之时,亦不能加以区别。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⑧在此,王国维对于美育的认识是全面而客观的。

继王国维之后,著名的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蔡元培对美育的问题也经行了深刻而系统的研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仅在关于美育理论上有所建树,还在行动上积极支持和宣美育理论。他在《美育与人生》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⑨美的对象之所以可以作为陶养的工具,是因为美得普遍性和超脱性。“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转而观美得对象,就大不相同。凡味觉、嗅觉、肤觉之含有质的关系者,均不以美论;而美的发动,乃以摄影及音波辗转传达之视觉与听觉为限,所以纯有“天下为公”之概。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⑩这种美的普遍性,打破了这种美的对象和欣赏者之间物占有关系,于是从小我到大我,进入了一种无私的境界,所以其中又必然包含超脱性,使人“超于生死厉害之上,而自成兴趣,故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者”。? 概括来说,蔡元培的美育观其实是一种“美感教育”。

从现代教育观念和学科性质来说,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学教育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从文学教育的定位看,文学是艺术,审美教育带领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带领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中接触美、发现美;引导学生文本细读中感受美、鉴赏美;鼓励学生在参与文学活动中创造美、展现美。从学科内容特点看,语言艺术的生动性、人文因素的丰富性、情感表达的充沛性在文学作品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汉赋博富绚丽的辞藻、结构的宏大,唐诗对于舞蹈、书画艺术的描绘,宋词音乐性和文学性的结合,元曲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和题材的广泛,这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流变的多样性,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形态的美。再比如,陶渊明淡薄名利的求真品格,孔孟“仁者爱人”的民本思想,庄子无为的人生智慧,辛弃疾、陆游强烈真挚的爱国之心,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观等等,其蕴含的人性的至善至美,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都有着积极和正面的作用。

三、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在文学教育中的培养

(一)文本解读

文学教育如何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首先要重视文学文本的解读训练。文学教育是典型的审美教育, 是人格教育,是情感教育。文学的情感教育最直接的途径是发掘内心深处的感动。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渴望。所有这些情感和需求如果在文学文本中找到了对应和共鸣,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中,就会触动到人类最本质、最柔软的角落,继而产生一种阅读的震颤感和愉悦感,当完成这一过程后,阅读者不仅实现了对文本的解读,更重要的是达到了一种审美境界,“就是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颤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强调文学文学文本的解读训练,一方面,是要避免在教学过程当中的“灌输”或“绝对化”,过于注重创作背景和文法理论知识,却往往忽视了对于文本自身的阐释和其精神内涵,这往往导致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知识的僵化;另一方面,文本的解读和阐释是针对于学术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当今社会往往将落脚点和关注点放在如何将知识和学术化为物质财富,对于文本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一笔带过甚至不屑一顾。因此文本的解读作为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实现学生(读者)与文学文本之间最直接的“对话”,也就是让欣赏者参与到文本环境中,由浅及深,先是认知和理解,后达到欣赏和鉴别,完成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升华。文学文本本身含有的多重性质,这样的特点使得阅读主体可以有足够大的“空白”,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去调动阅读主体加入生活经验,激发阅读主体的共鸣,消除作品和自己之间的时间、空间和社会的隔阂。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观点,作家创作出的作品只是具有表面形式的纸制品,只有在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时,才能转化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从而最终实现其文本的艺术价值。完成对于文本的阐释和解析的阶段过程,那么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R,而且培养了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

(二)诵读训练

文学教育是语言艺术的教育。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片面地把语言作为一种简单的交流工具。“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一个人对于语言运用的能力,是可以间接反映出他内在品德、思维特点以及文学底蕴的。语言除了交流的基础功能,它还可以将人类所想所感表达出来,赋予这种形式以久远的生命力,因此,人类许多精神文明的伟大作品得以保存和流传。同时,语言是具有审美属性:韵律美、色彩美、情感美。综上所述,文学语言不是单一的、刻板的、苍白的,它恰恰深刻的、艺术的、灵动的。文学教育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语言为基础。文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第二个要点就是提倡美读。美读即有感情的朗读。这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方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培养对于美的感知能力。文学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多是文笔优美、感情充沛的佳作。自然美、韵律美、色彩美、艺术美等美的事物存在于字里行间。而有感情的朗读便可以让这些美得到很好的诠释。高水平的朗读可以将节奏、韵律和语调的灵动和跳跃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感受声情韵律的美感时,也产生关于美的联想,这样便可在潜移默化当中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达到与文本的和谐统一,最终建立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达到最终的情感共鸣。

(三)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除了前面提到的重视文学文本阐释和提倡美读之外,写作训练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以致用,发掘文本的深层思想,并且在有感情的朗诵之中触碰到美的意义,有了这样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将理论实践化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知识,满足学生表达的诉求,同时也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当中对应了文学教育的要义。这样的教育过程需要一个宽松、真诚、自由的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揭开生活的伪装直面自己的存在经验,才能毫无顾虑、担心和恐惧地呈现、表达、反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任何的虚伪、专制、等级和权威在人文知识教学中都是可以摒除的。”?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和尝试,摒弃人为地去限定范围和话题,而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在写作中表达美、创造美。文学教育的的最终指向不是一种空泛的理论,而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写作训练的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结合起来,培养其动手能力,养成扎实严谨的学风,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v史时期,教育所承载的价值和义务是不一样的,它是特定的某个时期教学价值的象征和符号。对于不同时期教育理念的总结和反思,使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人类发展史上不断进步。文学教育的意义尤为重大。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壮大甚至有力地推动者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以人文和审美为后盾的文学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文学的地位,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注释]

①谢谦:《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四川师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第35~38页。

②胡强:《审美与人文―关于古代文学素质教育的思考》,《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9卷第2期.

③董根洪:《论现代民本思维与古代民本思维的区别》,《学术交流》,2004年第11期,第23~27页。

④⑤?张立昌、郝文武:《教育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第255页。

⑥⑦⑧王国维:《王国维文集》 (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第58页、第59页。

⑨⑩?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全集》,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40页、第958页.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傅道彬、于:《文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上一篇:试析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 下一篇:论述团场财务收支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