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3-15 02:37:00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有效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学业及生活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资助体系中存在的缺陷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工作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问题,甚至影响到国家人才储备和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及各高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措施,形成了“奖、助、补、减、贷、勤”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对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现行的资助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问题

1.贫困生的认定存在“遗漏”、“谎报”和跟踪不及时等不确定性。[1]

首先,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资格的认定主要依据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和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调查表》,所反映的贫困程度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不够。有些贫困生虚荣心强、要面子等,不能如实反映家庭经济情况;有些贫困生则为得到更多的利益夸大其词;在利益驱动下,有些非贫困生也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得了贫困证明。

其次,贫困生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而发生变化[2]。由于贫困生的数量大,对贫困生的实时跟踪不能完全到位,致使贫困生动态信息掌握不及时。

2.国家资助政策无法满足贫困生的实际需求。

对于我国众多的贫困生来说,国家的资助还是有限的,并且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家资助无法维持全部贫困生正常的学习、生活需求。虽然国家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但都有学习成绩优异的规定,仅有少数品学兼优者能获得奖励[3]。目前学校所能提供的助学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所从事的又往往是重复性强、耗时间的简单体力劳动,不仅加重了贫困生的生活压力,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学习和休息时间,使得沉重的身心和学业负担严重影响到贫困生的正常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

3.国家助学贷款由于大学生还贷违约率高,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

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是诚信贷款,但是毕业大学生经常跳槽,工作不稳定,而国家工资发放、诚信档案建立、流动信息反馈等方面又不能与之配套。一些学生缺乏诚信,经常出现故意拖欠贷款的情况,导致国家助学贷款一直存在很高的违约率,使贷款银行失去信心。这种不守信的态度,给助学贷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恶化了高校贫困生享受助学贷款的信誉环境。例如国家开发银行规定,如果一个学校贷款违约率高于10.9%,就会减少该校的助学贷款名额或者停贷。

4.缺乏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注。

大部分贫困生具有积极向上、自强自立、意志坚强的品质,学习刻苦,目标明确,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吃苦耐劳,适应能力与自立意识较强,主动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靠自己的双手解决实际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贫困生还具有自卑、敏感、虚荣、妒忌、仇富、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兴奋性低、敢为性低、怀疑性低、内向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格特性,而以上的人格特征则很容易诱使贫困生产生抑郁。我国现阶段的资助政策还只注重对贫困生的物质救助,严重缺乏对贫困生的精神救助。这对我国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立造成了一定阻碍。

二、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建议

1.规范贫困生认定和监管工作。

高校每年都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贫困生进行一次重新评定,让家庭经济好转的学生退出,让因突发性、临时性贫困的学生能够及时加入。在班级成立扶贫小组,负责对本班级的贫困生进行评定,然后由学院审核,最后由学校审核、确定,必要的时候学校要与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联系确认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避免由于信息不准确造成的贫困生评议失实的问题,既有效地杜绝“伪贫困生”现象,又确保各资助款项能够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

2.加大奖助金和勤工俭学力度。

我国的奖、助学金具有无偿性质,学生容易把资助当作是他们应享的权利,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和养成懒惰习惯。为此,高校应当规定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做一定时间公益劳动或者志愿者。学校通过开拓校内外与贫困生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岗位,提高酬劳标准,加大勤工俭学力度,为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并以此引导贫困生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降低银行放贷风险。

在大学生及校园中广泛宣传诚信道德标准,强化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强化大学生的自律、他律意识,使其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

首先,在高校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学生一入学就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对学生考试作弊、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其次,在高校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助学贷款和评优评奖资格等。有约束必有激励,可于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

4.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和感恩教育。

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及时掌握贫困学生的心态,经常进行思想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不畏缩、不自卑,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贫困不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历史原因,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可以鼓励其通过努力学习,力争上游,找到一个心理平衡点,逐步消除其不平心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面对生活。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要让贫困生认识到国家和学校财力毕竟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问题,还需要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共同努力,不能一味地等、靠、要,注意克服依赖和不劳而获的心理。此外,还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在得到资助时有懂得感恩和学会报恩的意识,增强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贫困生学会感恩,学会报效国家、报效社会、报效学校、报效资助人。

国家资助工作既是爱心工程,又是民生工程,更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政策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坚持程序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坚持按章办事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强化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把资助工作融入国家人才培养的大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国家资助政策在改善民生、促进公平、维护稳定、保障利益、激励成才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赖中平,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突出问题与对策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朱永忠.高校弱势群体与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3]王春花.高校贫困生教育中的公平问题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2).

上一篇:捕捉实验“意外”,促进课堂生成 下一篇:弘扬船山精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