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迁

时间:2022-03-15 01:02:34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迁

摘要: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社会性别视角主张透视个人行为与角色的社会性别意义,文章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考察新时期我国婚姻家庭观念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为建立更加和谐的婚姻家庭观念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社会性别;婚姻家庭观念;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76-02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认为,婚姻家庭是两性之间的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业已确定的社会形式,其社会形式是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我国的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在我国出现了许多有别于转型期间我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终身不婚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婚外恋现象日益增多、网络婚恋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同性恋已见怪不怪、未婚同居也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婚姻制度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制度,根植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反映着社会性别文化的内容,并决定着男女在婚姻家庭观念上的差异。社会性别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1]美国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对社会性别进行过定义,即“社会性别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的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利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男女的不同分工以致与他们在观念、期望、经验和行为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中反映出社会性别规范,并强化男性对女性的社会优势。所以,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可以深入分析婚姻家庭中存在的性别差异,更好的把握在社会性别规范支配下的婚姻家庭观念。

二、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

(一)择偶观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择偶观主要是在择偶标准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对对方的健康状况、收人、住房、事业状况、人品修养、是否富有责任心和职业更感兴趣,男青年更加关注对方的容貌和气质、温柔、善良的性格人品。男女都比较重视对方的年龄、忽视身高,在经济条件方面都不太计较对方的家庭负担,都较重视对方的学历、能力、事业心等个体素质状况。虽然在择偶观念上男女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又仍然具有中国传统本色。传统社会中的男尊女卑思想让女性对男性都有一定的依赖,男女两性往往都要求男方年龄大于女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两性对配偶事业成就要求的性别差异。当然,当前也不乏一些“姐弟恋”的现象,但是一般都认同传统的择偶年龄标准。

(二)婚姻观

1.婚姻角色关系

在婚姻关系中的男女,为了维持婚姻的和谐发展,夫妻夫妻双方在家庭生活、亲属关系、社会交往、事业发展等方面都有各自所应该承担的义务和所应该享有的权利。传统社会的婚姻关系倡导的是“男主女从”、“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男女平等做为一项基本国策的实施,使得男女两性在婚姻角色关系上开始逐渐平等化,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的角色开始向夫妻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平等关系转化,夫妇双方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当代的婚姻文化已整体上改变了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婚姻保卫战》就说明了婚姻双方男女角色的互换,在该电视剧中事业型男人向“家庭煮夫”转变,“家庭主妇”则开始向女强人转变。

2.离婚观

在中国传统礼教中,丈夫有“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口舌、窃盗)的理由可以休妻,而妻子是绝对不能够主动提出离婚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独立意识增强,女性就业的增长直接导致了女性的经济地位的提高,于是,女性自主能力和自立意识也有所增强。女性的婚恋观念也渐渐地从落后、保守走向文明、开放。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人们开始追求离婚的自由,人们对离婚的宽容度也逐渐提高。随着女性婚姻观念的改变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提出离婚的比例也开始逐年增多。

3.婚姻亚文化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一套严厉的性规范将约束在婚姻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开放性文化的影响熏陶,性关系不再严格限制于婚姻内,我国的婚姻家庭观念日益由压抑走向开放,婚姻亚文化开始大量的出现。中国开始出现试婚、婚外情、包二奶、非婚同居、等使性与爱情、婚姻相分离现象,甚至出现了所谓“派对”“”“杂婚制”“自由化”“改组家庭”等极端化的婚外。据有关资料报道,北京有位先后与100多位男子发生性关系的女青年曾这样坦言她对于性关系的理解:“女人最佳的时间是15岁到25岁,要抓住生理上的大好时光充分享受人世间的乐趣。过了25岁宁可自杀,如果一辈子只能跟一个人过性生活,不如去死……性本来是以追求快乐为原则的,夫妻双方对另一方的婚外应该采取容忍和理解的态度。”

(三)性观念

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对男女在方面的准则具有双重性,女性经常被认为是具有性诱惑的,而且对男性具有潜在危险,自古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女性往往被要求掩饰其,而男性的则被认为是正常的,是不需要掩饰和值得鼓励的。夫妻之间的性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女性往往是处于一个被动地位的,总是或是经常为了满足男性的性需求而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性解放思潮和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中国人的性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谈性色变”到“性解放”,性观念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婚姻中的性意识觉醒,性不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生儿育女,性成为夫妻之间、男女之间表达爱情和寻求身心快乐的一种合法又合理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性观念也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在新时期更多女性认为,性生活不再是是女人为男人服务,而是双方都有平等享受性生活的权利,当前中国性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生育观

生育是婚姻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新时期的生育观念主要可以从女性生育意愿来考察。在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是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育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提高生育质量、少生、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生育观开始成为主流。多数家庭主张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4]职业女性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知识女性她们有着“时尚”的生育观念,她们很有可能选择不生育,从而形成“丁克家庭”。据了解,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选择不生孩子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当中不少人与传统女性持有迥然不同的生育观,在认为自己生活得还不够好时,她们决不会要孩子。

三、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的原因

一般而言,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与其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女性对婚姻和家庭投入得要多,但是却也更深切地感受到性别角色的不同。从以上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发生的一些变化来看,我国女性正在逐渐摆脱旧的婚姻家庭观念的束缚,向更加自主、平等、独立发展。下面主要从文化、经济、政策三个方面来分析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的原因。

(一)文化因素

血缘传承制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社会制度资源,而父系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通常,男性娶女性为妻组成家庭后,男为“本位”,男娶(进)女嫁(出),妻从夫方居住,儿子支撑门户(续香火)、养老送终 、继承财产,女儿从出嫁时起则成了“外人”,没有干系。正是这一系列的传统文化,使得人们对很多婚姻家庭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传统婚姻家庭观念,但是人们对那些解放开放的婚姻家庭观念依然存在不接受和不理解。人们的思想深处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新时期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智力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体力的要求,使得男性在生理上比女性的优势越来越小,而且在很多工作领域女性比男性的优势更大,这样男女在经济活动中的差距就逐渐缩小,使得新时期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随着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也改变了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被动角色,男女角色关系平等化成为婚姻家庭观念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政策因素

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决实施大大地推动了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基于国情,中国政府在人口增长方面实施严格的控制。计划生育使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大家庭迅速向核心家庭转化。目前,中国的核心家庭已达60%。相对传统大家庭而言,核心家庭更为简单,因此,夫妇双方更有条件追求婚姻生活的质量。核心家庭的大量出现,必然反过来影响到人们的婚姻观念,从而进一步加速新时期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婚姻家庭发生的巨大变化,体现了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的趋势。中国传统婚姻的全面变革取决于整个社会的转型,需要我们客观地认识现代的婚姻家庭观念。我们要在不违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使婚姻家庭观念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式保持一致,从而推动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琳,陈卫民.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刘新平.百年时尚―婚姻中国[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3]晏辉.守望家园―家庭伦理的当代境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2):107-113.

[4]陈慧.从建国以来女性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看女性意识的嬗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5]雷敏.女性文化程度与生育率[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6]吴宗友.当代中国婚姻文化嬗变之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7]潘贵玉等.婚育观念通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上一篇:合同义务中的附随义务刍议 下一篇:听说法在越南成年人汉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