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据学情选择教学策略

时间:2022-03-15 02:11:01

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据学情选择教学策略

【摘 要】“学情”影响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深化。教师要遵循课堂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当前的学情,依据学情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预设课堂教学环节,精心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情;教学策略;知识背景;能力水平

一、引言

学情影响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深化,“学情分析”产生的背景是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当前的学情影响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深化。认真研究分析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及实际需要,依据当前的学情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促使教学走向有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对“学情”内涵的理解

所谓“学情”,主要是指在学习相关课程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的对学习过程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这种因素包括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特征、数学活动经验及能力水平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活动过程中,需要凭借自身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或技能去理解它们,所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知识背景应当成为学情所包含的因素之一。第二,由于班级里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不是均衡发展的,总处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水平,所以认知、感悟事物的思维特征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擅长依靠具体、形象的实例来领悟学习内容,有的喜欢借助严谨、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来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学生的“思维特征”是构成学情的又一重要因素。第三,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比较青睐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往往会习惯地采用自己熟悉的、已有成功经历作基础的活动方式和途径,所以,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也是学情所包含的因素之一。第四,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哪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哪些困难必须在得到教师帮助的情况下才可能克服……这些情况都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关,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进程。因此,学生的“能力水平”自然也成了学情的重要因素。

三、依据学情,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教学策略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情”的观察、审视、思考与分析的基础之上。

1.依据“知识背景”选择教学策略

“知识背景”包括数学知识、技能以及一些基本的方法,它是学生在接受某一新的数学课程内容时的凭借与依赖。比如,学习四边形的相关知识需要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作铺垫;学习方程需要代数式及其运算的基本知识与能力作支撑;学习运用方程、不等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之前,学生必须掌握解方程、解不等式的技能;学生具备了有理数运算的相关知识之后,才能进行概率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处理统计数据的基本方法,才能应用统计数据解释一些现象……总之,学生的知识背景制约着对当前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要想选择较为合适的教学策略,就务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

2.依据“思维特征”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的思维特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之中,而且是以具体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时,应当选择“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活动策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着陆点”,使学生理解性的活动落到实处,而不是机械面生硬地模仿、识记。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进入深层次时,凭借较为具体的形象、活动更能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譬如,有理数运算总会给学生留下抽象的印象,似乎是一种按照既定的规则所做的数学游戏。倘若这一内容的教学仅停留在“数学游戏”这个操作层面上,就无法提高学生对运算的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相反,如果将一些具体的事物、活动运用于学习过程之中,就会收到显著效果。比如,让学生练习用一副三角板(一个是锐角度数分别为30°和60°的直角三角板,一个为等腰直角三角板)拼出大小不同的角,并讨论:能够拼出最大的角、最小的角分别是什么?总共能够拼出哪些角?要求通过计算来佐证自己的结论。此时,加、减法运算就分别与“拼接”和“切割”两种组合方式建立了联系。这种教学策略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依据“活动经验”选择教学策略

成功的活动经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主导着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包括选择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方法、途径。教学策略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会使其领悟新知的过程“事半功倍”。例如,对刚刚开始研究几何图形的初中生而言,他们在小学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往往会被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着,此时,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采用他们所熟悉的直观操作方法,展开对图形性质的探究,促使他们尽快进入研究状态;相反,如果一味地强调初中数学应当突出“数学的抽象特点”,要求学生从“抽象证明”开始学习几何,那就从“根本上”割断了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活动与过去的数学经历之间的联系,使得数学学习“事倍功半”。

4.依据“能力水平”选择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之上,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不能忽略学生的“能力水平”。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经过自主活动,完全可以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对于探究图形性质类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并不复杂的图形,要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而不是以演示的方式将结果直接告知学生,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不易使学生透彻理解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能够借助独立思考和或跟同伴交流合作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师不宜包办代替——否则会无情地剥夺学生应有的发展机会;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及时到位,指点迷津——否则学生将无法顺利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教学设计理论的指点,认真研究学情,依据当前学情预设教学环节,并在教学中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铁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怎样达到中考语文复习的“柳暗花明” 下一篇:基于单片机的零件尺寸数控测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