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与美国:盟友不再

时间:2022-03-15 12:54:58

不仅过去的共同威胁不存在了,而且共同的价值观也受到充分质疑,联盟的基础已经坍塌。

在埃维昂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美英与法德首脑们彼此示好作态,依然难掩他们因伊拉克战争而引发的冲突和分歧。伊拉克战争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的全球走向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其中,对传统欧美关系的冲击更是引人注目。

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美国家在雅尔塔体系下由战时同盟重组成北大西洋联盟以来,欧美关系中的分歧与矛盾,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1956年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的分歧(英法联合以色列对埃及发动战争而美国反对)和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机构,这两个事件始终是政治家们处理欧美关系时借鉴的实证和学者们研究欧美关系时的典型案例。所以,当这次围绕伊拉克问题欧美联盟中出现公开的激烈对抗时,许多人拿它来与1956年和1966年的事件相比较,期望从中得出某种答案。

其实,半个世纪后的这场欧美冲突,与1956年和1966年的事件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如果从表面上看:第一,主要角色有了很大的转换。反战派与主战派在法国与美国之间调换了位置,英国、德国、俄罗斯(昔日的苏联)更换了盟友。第二,寻求了多少年“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欧洲,在不断扩大后却公开分成了两派。第三,国际反战示威运动的变化。1956年反对英法侵略埃及的示威活动主要发生在亚非拉地区和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这一次却以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主战国家)为主。当然,真正的区别还不在于此。

二战后欧美结盟的主要动因是苏联的军事威胁。随着剧变、华约解散,原来意义上的欧美结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依据。为了继续维持欧美之间的联盟关系,十年来,欧美国家的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们,不断试图寻找和确定在新形势下维持联盟的新的依据。但是,由于围绕是在联盟中坚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还是建设一种新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斗争难以平息,以及在诸多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欧美之间始终难以明确维持联盟的新的依据。新结合点找不到,欧美之间在经历了许多争吵和分歧后,终于酿成了围绕伊拉克问题的激烈的公开冲突。因此,如果说过去因为苏联威胁的存在使欧美之间的分歧不至于无限制地发展,1956年和1966年的事件都未能从根本上瓦解欧美联盟的话,那么,由于冷战结束至今不存在强有力的限制,这一次的冲突,则有可能成为传统欧美联盟在实际意义上终止的标志。这就是2003年围绕伊拉克问题的欧美冲突与1956年和1966年事件的真正区别所在。

历史上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往往会惊人地相似再现。这就是人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缘由。但是,这种历史再不会是原封不动的历史重演,更不会是简单的历史重复。因此,对2003年的欧美冲突,切不可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用旧的眼光,简单得出一个结论完事。

“道”不同不相与谋?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一般印象里,欧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因为国家利益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具体问题上的碰撞引起的,因而它较多地表现在经济方面。即使有一些争论涉及战略问题,也只是从本国利益出发的关于战略方向等局部问题的争执,不涉及战略性质和全局。因为世人有一个共同看法:“欧美是同根同脉,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它们不会分道扬镳。”

这个看法,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的最初几年里,都没有发生太大的 变化。虽然欧美之间时有龃龉,但大都是因“公平贸易”而起。随着欧美之间在巴尔干问题、中东问题、阿富汗问题、朝鲜问题上暴露的分歧越来越多,以及在建立国际刑事法庭,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物武器公约、京都议定书、反弹道导弹条约上的对立态度,特别是在9.1l事件之后,美国日盛的单边主义与欧洲的多边主义不断较量,使得对欧美矛盾的传统解释很难再具有说服力。于是,国际关系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等异同的作用也开始介入欧美关系的研究中来。

1998年以来,欧美政界、学术界以及媒体就欧美的“价值差异”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许多人强调欧美之间的“战略分歧”,更有人提到欧美注定会成为“对手”。2002年夏天,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刊物《政策评论》第113期,刊登保守派著名政策评论家罗伯特・卡根的文章,题名“强者与弱者”。这篇引起大西洋两岸广泛注意的文章断言,现在不应当再说欧洲和美国具有共同的世界观,他将欧美战略文化上的差异,喻为像“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一样难以沟通,并将其缘由归于双方力量和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异。美国外交学会欧洲问题专家查尔斯・A.库普赛,更是在一连串的著述中强调欧美冲突不可避免。

上述所谓欧美“战略分歧”与“价值差异”,主要表现在:欧美都认为自己的社会发展方式代表了世界发展的未来。在私人资本无限扩张基础上产生的美国单边主义与其无与伦比的实力相结合,确定了美国不仅要充当世界领导,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模式输出美国民主的战略目标。任何损害美国利益并违背这一目标的言行,都有可能遭到美国不受约束的、先发制人的打击。而欧洲拒绝美国式的统治,拒绝美国不择手段地向世界各地输出有别于欧洲传统的民主自由。欧洲更倾向于在现有国际框架内,加强集体协商合作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促进资本在不同社会的共同发展。

用我们的传统话语来说,这一番争论颇有点“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的味道。它起码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其内在矛盾已触及到价值观(世界观)――这个上层建筑的核心部位。这种现象的发展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将如何影响世界。

不可能再是结盟关系

要对未来欧美关系说带结论性的话,似乎还为时过早。因为毕竟欧美关系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中。不过,有几点想法是可以提出来共商的。

第一,今后的欧美关系,已不可能是 传统的结盟关系了。因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二战后欧美结盟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个是外部的共同威胁,另一个是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如今,不仅共同威胁不存在了,而且共同价值观也受到了充分的质疑,欧美联盟的基础已经坍塌。

第二,弥补欧美关系将相当艰难。欧美关系毕竟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上伤了筋,动了骨,它不仅会有个较长的愈合期,而且今后一遇阴天下雨就会发作。因为国家利益可以通过妥协和让步达成一致,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却无法通过妥协让步达到一致,更何况要在他们之间结成联盟并接受另一方的领导。

有人说不要夸大欧美之间的矛盾。这是完全正确的。我理解是指“非友即敌”的说法,这也是一种旧思维。同样,欧美之间这种差异的发展变化,目前也看不出它会成为主导世界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

第三,今后,是否要慎重对待“欧美关系”这个提法。曾因剧变提出“历史的终结”而名噪一时的佛朗西斯・福山在《西方可能正在分裂》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疑问:“西方”这个概念是否还有意义受他这句话的启发,我觉得今后也要慎重对待“欧美关系”这个提法。因为,虽然不好说“欧洲可能正在分裂”,但是,欧洲已经分成了好几派,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美国也在分化欧洲。过去说“欧美关系”中的欧洲自然就是“西欧”或者“欧盟”。如今的欧洲,可以指欧盟,也可以指包含俄罗斯或者不包含俄罗斯的欧洲,亦有“边缘欧洲”和“核心欧洲”,更有“老欧洲”和“新欧洲”之说。今后,如果还是笼统地谈“欧美关系”,那其中的欧洲到底指谁

上一篇:把国际政治当做一门学问 下一篇:外汇储备,这个“财”怎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