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启示

时间:2022-03-14 08:01:42

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启示

摘要:西方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在研究失业问题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与就业政策,借鉴这些理论对解决我国面临的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西方失业理论 评述 启示

一、西方失业理论

西方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而西方失业理论真正开始和形成于上各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目前,西方很多经济学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善、自成体系的失业理论,如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发展经济学派等。

1、传统经济学的失业理论。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解决各种矛盾,因此经济社会中不存在失业,充分就业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倾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只是在瞬间起到媒介作用。因此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的,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就是卖,卖就是买,买卖是完全统一的,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制造需求,社会上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然是相等的。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就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2、凯恩斯学派的失业理论。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它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凯恩斯完全接受了传统经济学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理论,但是他认为除了这种“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这种非自愿失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在凯恩斯看来,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不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从而不能形成足以消灭“非自愿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所谓的“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有关。凯恩斯正是用他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来否定“萨伊定律”及依据“萨伊定律”建立起来的传统失业理论,并论证了“非自愿失业”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鼓励投资(包括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和降低利率等),增加就业等。

3、货币学派的失业理论。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其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弗里德曼所说的“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正如弗里德曼所言:“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这种均衡失业水平就是“自然然失业率”。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在现代社会中会始终存在,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量。弗里德曼还以他的“自然失业率”假说为基础,否认了菲利浦斯曲线关系即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关系的正确性。 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弗里德曼主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反对最低工资率的规定和工会对工资率的干预。

4、发展经济学派的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是旨在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刘易斯、弗景汉和拉尼斯以及托达罗等。刘易斯、弗景汉和拉尼斯主要探讨了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失业问题。刘易斯等人认为,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甚至为零或负数,这里有大量的非公开性失业,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但从业人数较少,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吸引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刘易斯等人强调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加快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可以增强其吸纳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能力,最终达到解决二元结构失业问题。托达罗在刘易斯等人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转换下的失业问题。托达罗强调了收入预期在农村人口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与刘易斯等人不同,托达罗看到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失业的艰巨性和困难性。他断定,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失业和乡村中的过剩劳动力或非公开性失业会长期存在。

二、西方失业理论的启示

西方失业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基于西方世界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而总结和形成的有关失业问题的系统观点和看法,由于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和有别于西方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发展道路,因此,西方失业理论这于中国实践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并不能否认西方失业理论对我们的就业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根据西方经济学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大类来看,只有非自愿失业才是任何一个国家对失业现象所真正关心的。因为自愿失业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我选择,它意味着就业的机会成本更高,例如闲暇对某些人而言更珍贵。自愿失业往往是建立在个人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因此还可以促进消费的增加和缓解劳动力市场不断膨胀的供给量。在某种意义上看,结构性失业就是长期的摩擦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如果劳动力的配置进行得很快,如劳动者离开原来工作后立即可找到同样类型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如果劳动力的配置进行得很慢,如劳动者需要重新训练以适应新工作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因此解决这类失业的关键在于:一是加速劳动就业信息的传递和流通,二是加速劳动力在不同地域、产业和行业之间的就业转移,三是相应地实现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的快速更新、培育和提高。而需求不足的失业即周期性失业与其他种类的失业之间的区别则是判断整个劳动市场状况的关键。因为“即使整个劳动市场是平衡的,高水平摩擦失业或结构失业也可能发生。周期失业则是在整个劳动市场趋于过剩时出现的。”而解决周期性失业的关键就在于增加有效需求,也就是要加快经济的发展。

2、对技术进步及其运用对失业的影响看,新技术的应用只是造成局部失业的技术原因,局部失业的根源应当是市场经济本身。而且,只有当产品因生产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所引起的大大增加了的产量,超过了扩大后的市场需求仍有富余人员时,才有必要减少工人,进而造成失业。长期看,技术进步不仅不会减少工作,而且还会创造很多新的工作岗位,因为技术更新换代可以引导新的消费需求出现。因此,根据技术进步在长期和短期带来的不同影响,可以由政府进行政策协调,减少其短期内的负效应,如通过引导消费观念的改变,进行劳动力培训,缩短劳动时间以便使劳动者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消费新产品和新服务等方式,最终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对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交替关系的认识上,可以说在一个静态的市场中通货膨胀能够减轻失业,但在动态市场中这一关系就未必存在,因为企业的理性预期对通货膨胀已经有了经验,单纯理论分析并不能回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的作用关系。在实践上依靠这一理论来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也只能起到应急的作用,而从较长时期看,以增加失业率来抑制通货膨胀或者以提高通货膨胀率来降低失业率都会使问题更加复杂。而且,失业更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失业率的上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扰大于通货膨胀率增大的干扰;失业和通货膨胀都是全局性问题,“两害相衡取其轻”;就业优先就是发展优先。西方经济学也不再用通货膨胀政策来医治衰退和失业,解决中国国有企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郭庆松.国外失业理论述评[J].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9,(2).

[2]张烈军.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1997,(8).

[3]李先锋.试析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及对我们的启示[J].理论经济学,1998,(7).

上一篇:试论网络文化与大学生闲暇生活 下一篇:试论听觉在声乐艺术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