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如何深化

时间:2022-03-13 06:30:22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如何深化

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现状是:激发学习兴趣、合作学习多了、多媒体支持和学生收集资料、多元解读等叠加出现。显然,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却找不到语文的本体。那么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应如何深化呢?

一、务求根本

语文的根本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怎么理解呢?具体来说,语文就是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言交际、综合性学习。在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其工具性。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对文本有较深的理解与感悟,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启迪,真正享受审美乐趣。这便是突显人文性的过程。

事实上,对初中生来讲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莫过于语文教科书。众所周知,语文教科书是“课标”精神的反映,也是 “课标”目标的具体落实。可是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多数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重视程度不高。

有人讲要“超越文本”,但超越文本必须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而,教师首先应该先钻研文本,以文本为本,再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才是必由之路。然后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这就是根本。

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笔者认为:一是要重视学生的诵读。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且要读得正确、流利。这就是要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让学生真正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悟,学会切入关键词。只有根本的东西坚持了,才有可能向更高的方面努力。对于初中学生,这点尤为重要。

二、力求实际

我们认为,初中语文课程无论怎么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力求实际。一句话,求真务实必不可少。

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摒弃形式主义的东西,能结合校情、生情,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如使用多媒体要看课型适宜不适宜,课件资料要看需要不需要,配音朗读要看效果好不好,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等不能只看热闹,不能只看形式新颖,必须讲求学有所得。

事实上,在时下的课堂教学研究中,也存在严重的浮华问题。如研究课象表演,花样繁多;实验课象展览,应接不暇。又如教学论文,概念堆砌,不知所云。我们认为,课题研究也要实事求是。研究的课题应该是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实践应该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益人益己。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为基本能力,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派不上什么用场。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因此,遵循实际,练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探求有度

探求有度,就是在探求研究过程中,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我们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就要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秩序。这个过程中,当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来个必要的反思和调整。

虽然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实质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学生富有新意的解读必须把握好“度”。时下,有一些教师只顾“求异”“求新”和“发散”,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热热闹闹、教学形式的变化多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形式主义,能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应当说,这种认识错误、思维偏失的“求异发散”,学生是无益可受的。因此,只有建立在文本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多元解读,学生的独特感受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反之,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感受,即使再独特、再生动、再有创造性,也是言不及义的题外话。为此,作为对话中价值引导者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正确把握文本价值的“度”,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独特体验的有机融合。

比如在课堂多媒体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辅助”作用而不是突出使其成为主导作用。如有的课本内容,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不是读课文“读懂”的。看懂只停留在眼睛里和当时,很少潜入意识。所以,笔者个人的感受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尤其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少用慎用,千万不可滥用。

凡事都要把握好“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度的把握。教师在允许学生对文本多元解读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偏差、有缺陷,甚至是误读时,教师必须及时给予矫正,这既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也是对多元解读的最好诠释。我们千万不能忘了“多元解读”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坚定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如果说,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工作,如果不能务求根本,不能力求实际,不能探求有度,那么这将是可悲的事件。我们不想看到学生成为形式主义教学模式的牺牲品。

(董葵花 甘肃省通渭县平襄初级中学 743300)

上一篇:徐小斌《天鹅》评介 下一篇:浅谈古诗教学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