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理集团:理财“心”经

时间:2022-03-12 01:07:21

惠理集团:理财“心”经

任何投资者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风险和回报相平衡,正确决定占多数的话,那么长期来看,还会有很好的投资回报

或许“香港巴菲特”这一称谓,对于惠理集团来说并不过分。自1993年成立以来,虽经历两次金融危机,却依然能以低波动、高回报的傲人业绩示人;尽管此前其业务单一,仅靠基金管理一项业务支撑,但在2007年上市时,获得了109倍超额认购,并创造了香港第一家纯基金上市公司的纪录。而比亚迪、汇源果汁等经典投资案例等更让其在业界名声大震。

3月14日,惠理集团公布其上一年度的末期业绩:基金表现卓越,加上大量投资资金流入,业务及财务均录得强势表现。截至2010年12月31日,管理资产达79亿美元,较一年前的55亿美元净增加44.2%。2010年度,收益总额为10.752亿港元,较2009年的4.603亿港元高出133.6%。纯利由2009年的3.188亿港元,增加至2010年度的6.532亿港元。纯利大幅上涨,主要源于基金的强劲表现及表现费盈利的增长。

事实上,自成立开始,惠理集团就已投资中国有关的股票,并成立专注投资B股、H股及A股的基金,对中国股票市场有深厚的投资经验。而早在2009年8月,惠理就在上海成立了代表处,建立起了一支由多名业界精英组成的专业研究团队。目前,惠理集团正积极申请成为QFII投资者,并正积极与国内机构商讨合作的机会,与监管部门积极斡旋。

作为香港惟一一家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和香港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惠理集团又吹响了进军内地业务的集结号。1月21日,惠理集团宣布与云南省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将在云南昆明成立合资股权基金管理公司,双方分别持股60%和40%。

然而,这家在亚太区内一家向负盛名的资产管理集团公司的投资理念是什么?有怎样的投资专业技巧?惠理集团是否看好国内的整个基金行业,为何选择现在进军内地市场?本刊记者专访惠理集团行政总裁、执行董事陈尚礼,惠理集团高级基金经理、研究副总监王焱东。

《新经济导刊》:做PE投资的很多法则,可以应用到A股投资中。如果把握这些定性和非定性因素?

王焱东:2000年前后,我们投资香港中小盘股票,那时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很好的,但是也有出了事的。所以对管理团队的分析是我们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们的管理能力,他们的投资理念等,看他们是否能让这个公司良好地经营下去,我们要确保投资股票的风险是可控的,这家公司也不能是只靠老板的个人英雄主义。

当然,任何投资者不可能不犯错误,我们刚开始也投了一些后来出了事情的企业,绝大多数损失不是很大,因为都是我们出来之后这个企业才出了事。也有少数的企业是在我们投资的时候就出了事,所以说从长期价值投资来说,风险和回报要相平衡,正确决定占多数的话,那么长期来说还会有很好的投资回报,也不可能一点错误都不犯。

《新经济导刊》:基金公司上市的不多。惠理集团是亚洲区除日本外惟一一家上市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感觉,基金管理公司融资需求不是特别大,当时是出于什么想法上市?

陈尚礼:香港市场比较开放,没有限制哪个行业能不能上市,只要能达到上市的要求就可以。确实基金公司上市的不多,在日本以外,在亚洲区我们是惟一一家上市的基金管理公司。最近我们的股价表现也不错,很多投资者发现在所有的金融机构里,基金管理公司也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起码它的财务报表上没有什么太多的固定资产,也没有太多的贷款。当然也要看基金管理公司怎么去经营,如果你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经营者,基金管理公司在金融机构里算是相对比较稳的行业。

坦白说,这是意外。我们根本就没有打算去上市。1997年金融风暴以后,市场比较差的时候我们引进了一个PE的投资者,一个美国的PE。他2007年基金要到期了,要退出了,本身他要卖出去,我们不同意,惟一解决的方法就是上市时。所以上市时,我们公司基本上没有融资,管理层面没有卖股票,就是PE投资者退出,这个PE投资者也赚了大钱。我们很意外地上市了,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也有好处,因为金融风暴以后,很多投资者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透明度要求比较高,我们作为上市公司,我们的透明度肯定会非常高。因为我们的报表,公司的信息都是要公布的。当然,我们也希望进入内地中国市场,也希望将来扩大到不同市场,这方面还是需要资金。作为上市公司,融资方面比较方便,对我们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新经济导刊》:惠理集团看好国内的整个基金行业并表现出进军内地市场的决心,有哪些因素让您觉得现在是最好的时机,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

陈尚礼:美国基金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规模还很小,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发展相当于美国那时候。当经济继续发展,投资的需求肯定很大。随着中国财富的增加,可以看美国的例子,它们真正成长起来也是80年代。对中国来说,现在是刚发展的阶段,当然,还有其他的考虑,中国现在退休金的行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最终,随着中国的人口的老化,退休金的行业肯定也要发展起来。另外,保险公司现在也慢慢开放了,所以对基金管理方面的需求将来肯定是很大的。当然很难说什么时候就发展很大,退休金的政策什么时候能会出来,当然要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但是从20年时间来说,总会发展起来的,所以空间还是很大的。

王焱东:除了市场规模在未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空间以外,从市场成熟度来讲,其实我们看过去的5年,2005年的时候还有人说要把中国资本市场推倒重来呢。2007年的时候,国内大部分公募基金,那时候的规模发展都差不多,只有在2007年、2008年才慢慢开始分化出来。当然,现在也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市场,但是我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发展,A股的投资者也会越来越理性,那个时候给我们基金管理公司的价值投资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从进入市场的时间点来讲,我们现在有这个能力进入市场,之前我们规模也不够大,所以对我们来讲肯定是越先行越好,在长期竞争中才能保持优势。

《新经济导刊》:你们既是上市公司,又是基金公司,这两个角色让你们怎么评价中国的基金市场?包括内地的基金市场在今年的发展前景,影响它的因素是什么?

王焱东:过去几年市场中每年都有一些大事发生,比如2006年的股权分制改革,之后也确实提出了B股市场合并的问题。当时也有一些B股公司提出回购自己的股票,但是紧接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导致了其被搁置了。2009年市场恢复,2010年推出了股指期货。今年重点无论是创业板还是股指期货,要继续深化,把可参与者的范围适当地扩大,这是比较重要的,而不是成为某一种投资者的工具而已。

从市场的前景来看,正面因素主要还来源于估值的支撑,对于盈利增长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中国GDP的增长还是保持在9%,通胀可能要高一些,未来几年通胀可能都要维持在4%、5%的水平,以前低通胀率应该是一去不复返了,市场也会慢慢接受这个环境,企业盈利增长还会有15%~20%%的水平。我们认为市场是有支撑的,自由流通股市值还会有增长,这些都是正面的因素。而负面的因素可能更加复杂一些,更多的是一些国内资本市场的一些特定的因素。比如对政策性的敏感度依然比较高,高于海外的投资者。

可能风险还是来源于短期波动的因素,今年可能还会持续,不会减弱。因为毕竟国内的估值分化比较大,不能简单从指数的表现来说市场一定是好或者一定不好。我们肯定会继续秉承我们的投资理念,不会为短期的操作而影响,要找一些中长期投资机会的标的。

《新经济导刊》:惠理集团有28名专才,跟国内的资产公司相比肯定不是一个规模层次的。当然人是最重要的,公司在规模小的时候,可能会有个人英雄主义,如果公司大了,也需要制度和模式。在模式方面,惠理有什么创新?

王焱东:我们现在是团队投资的模式,但是并不是说最终有分歧的时候没有人来说该怎么做。行业分析员是1~2个行业,每周所有基金经理都会开例会来讨论对市场的判断。会后我们把具有潜在的行业排在上面,然后决定哪些方面加大投资比例和减少投资比例。这是很动态的,是每周都做的工作,最后的结论都是经过大家讨论得出来的。如果中间有分歧,最终我们的CIO会站出来做一个最终的决定,CIO是要对投资者负责的。

(康璨单位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上一篇:美团网一周岁 下一篇:高铁“连城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