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预防

时间:2022-03-11 11:35:3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4.013

2008年5月,卫生部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现报告如下。

流行特征

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者占发病总数的85%~95%。

流行方式: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最常见为Cox A16及EV 71型。从有关资料表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对药物具有抗性,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将其灭活。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生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临床特征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上一篇:对我院眼科滴眼液眼膏应用情况的分析 下一篇:中成药服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