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招考制度教育改革论文

时间:2022-03-11 12:39:29

我国招考制度教育改革论文

一、本次招考制度改革的理论合理性

每一项制度改革都需要合理的理论支撑,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制度改革才能顺利实施,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合理性。本次招考制度改革以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无疑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还提出“教育无目的论”,即“教育即是生长,除了它自身之外就别无其他目的。如果要评价教育的价值,那么就要看是否能创造持续不断增长的欲望。”杜威极力反对传统教育中“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并相应提倡“活动为中心、儿童为中心、经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本轮招考制度改革中的“学生考试多次选择、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是改革的亮点,其理论基础就源于杜威的教育思想。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将考生从繁重的考试任务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创造了更为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发展他们的特长,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这与杜威实用主义理念是一致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对接受学习和机械记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在传统的教育中,重视灌输知识、提高分数,忽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严重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招考制度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质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旨在改变重分数轻能力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反对传统观念中过于强调语言和数学逻辑方面的能力,因为人的我国招考制度改革探析新一轮的招考制度以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在人性假设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因此,评价学生的指标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的。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的考试都是以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为核心,仅体现了对学生单一智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具有局限性,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招考制度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1]”。通过建立多维度的人才评价制度,有助于全面、客观、科学地选拔人才,正好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

二、招考制度改革人性假设的合理性

(一)人的本性是乐于求知的

两千多年前,荀子曾以“求知”作为人与动物的本性区别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以后都是保持着一种极为强烈的好奇心,不断地探索周边的事物。而学生也是如此,对于未知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知欲望,这种欲望会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地构建新知识。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只看重分数,学生的命运完全取决于高考分数,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需求,这直接泯灭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只能通过招考制度改革来改变现状。新的招考制度通过一年多考、减少全国统考科目、不区分文理科和外语考试社会化等方式,让学生平时能够愉快地进行学习。

(二)人生是由知识建构而成的

人生是由知识建构而成的,不同的知识系统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完备的知识体系塑造完整的人生,而片面的知识必然会导致缺陷的人生。完整的知识包括课程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等。课程知识是人生最基本的知识,社会知识能提高自己的交往和实践能力,人文知识则有利于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在招考制度改革中,强调“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1]”,也就是说,招考不再以“课程知识”作为衡量学生学业的唯一尺度。此外,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也同样重要。改革的方向不仅体现对知识培养的重视,同时也注重价值观、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三)人生是持续发展、自我完善的

人是自由发展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一位学生都追求不断进步与自我完善。传统教育仅以分数来区分“好”学生与“坏”学生。而在新的招考制度中,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给予学生多次考试机会,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体现了学生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招考制度改革社会现实的合理性

(一)教学方式: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提高能力转变

《决定》提出,全国统考要减少科目,这就表明了考查学科的知识点减少了,而相应地增加了考查学习能力的分值。在传统的教育中,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主,通过强化知识点、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点,大部分教师重教材而轻教法,重知识而轻能力。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分数是否提高,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升,无形中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甚至产生一些抵触心理。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时展要求,因此招考改革要求改变教学方式,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提高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的转变应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的方面。教师要从以往关注传授知识转变到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学”的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在教学方式上由以往的灌输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真正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二)评价方式: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决定》明确提出:“由一考定终身的传统高考向全国统考、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统一的多元评价方式转变。”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读书,并且能希望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过分依赖教科书,强调对基本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考试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教育的初衷。而在以往的高考录取中,全国统一高考分数是高校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改革之后,除了参照高考分数之外,考生平时的综合素质评价也成为录取条件之一,这样就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适应社会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校的评价,不但要有自我评价还要有他人的评价。因此,在评价方面,由以往的单一评价彻底转变为多元评价。多元评价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录取机制:由单一向多方面选择转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一直以分数论英雄,使“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现象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的利益。针对这些弊端,此次招考录取制度中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自主,是改革的一大亮点,其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学生的选择自和高校的招生自。比如:学生在一年中英语考试拥有多次机会,其中一次考试结果不理想,还有机会弥补。实施一年多考,才真正地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这次招考制度改革中有关录取机制的关注,有利于提高高校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对于学生而言,多方面的选择,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满足各自的需求,来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推行英语社会化考试

此次招生制度改革的另一大亮点是:外语科目考试社会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应该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多年来,在英语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教育资源,但从教学效果来看,有些考生虽然取得了理想的分数,但仍无法流利地进行英语交流,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改革推行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满足社会的需求,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决定》提出的招考制度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对全国上下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对招考制度进行改革的决心前所未有,但受制于各种因素,改革的过程必将面临巨大的阻力。如何顺利执行《决定》中的招考制度改革方案,真正实现我国人才选拔模式的转型,是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者:包璐璐 李福灼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经济论文 下一篇:女性就业平等权宪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