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时间:2022-03-10 10:22:08

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突出的作用。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一部价值很高的“无字书”,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的教育更为直观、具体且深刻。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基层,大学生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思想得到升华,增强了投身改革、维护稳定的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社会实践增强了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分部分,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的重要阵地。民族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的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部分民族地区学生进入全新的生活环境后,容易形成敏感或封闭心理。扎实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社会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而在民族院校学生接触社会各个层面,在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逐步了解了社会改革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后,在回到民族地区支援服务家乡建设时,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还能自觉生成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对于做好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有力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逐步兴起、走向规范、蓬勃发展和深化完善几个阶段,但是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推进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体系不健全。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但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下,高校内部不同程度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技能和创业人格的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团委负责具体实施,未能充分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优势,形成社会实践的最大合力;同时,在人员、经费上也没有给予充分的保障和支持,因而难以满足广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财需要。许多高校没有把社会实践工作纳入到整体教学计划,导致师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需要,但是当前一些高校仅当作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执行,且绝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暑假期间进行,有的实践小组由几名教师带队,但更多的是没有条件而自行分散活动的学生。而且,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参观、劳动、文艺表演、进行调查问卷等模式,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能力提高的需要。另外,常规性的社会实践开展较少,一年一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大,学生最后通常以一份总结报告结束。

3.社会实践基地规划性差,无法保证活动持续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是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和连续化的重要阵地。目前许多高校在建立和管理实践基地上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校认识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但实践基地的建立健全不是一次挂牌、一次剪彩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而目前,多数院校注重表面现象,追求短期行为,临时性的活动多,长期性的实践基地少,大大衰减了实践的实际效果。

4.专业特色不突出,未能达到校企双赢。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为了从社会实践中验证书本上的知识,也通过实践更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提升自己的情智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在思想上没有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导致实践教育和课堂教育脱节,使得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的任务和社会的负担,不能体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精神,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探索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

1.科学计划,组织有力,健全机制,保障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

民族院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按照各级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建立以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社会实践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文件,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良好局面,做好四个到位,即认识到位、组织到位、经费到位、人员到位。各学院在贯彻和落实工作时要高度负责,相互配合,切实抓好准备环节、实践环节、总结交流环节和宣传推广环节四个环节。同时,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完善社会实践的课程目标、学分设置和考核评价外,还要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2.丰富实践内容,结合专业知识,体现学科特色,提高民族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知识的支撑,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是新时期少数民族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客观大环境对其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力求内容丰富新颖、形式灵活多样、操作合理可行,不断赋予社会实践新时代的特色,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加贴近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计划与实施过程中注重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服务社会、勤工助学、创业就业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安排。要把从传统的考察、调查、社会服务、公益类的活动拓展到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来,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智力资源优势,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在近几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优势,制定分年级、分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内容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结合社会热点、结合民族特色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上,采用社会调研类、实践服务类、学术研究类三项并行的分类项目化管理模式,通过学院引导—同伴分享—教师点评等多方环节的共同作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被不断提炼、升华,触动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实现了自身知识层次的提升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建立基地,常短期结合,搭建与民族地区紧密联系的桥梁,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把平时和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各高校要主动与乡镇农村、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联系,始终贯彻“双赢”的原则,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和地方发展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专业都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将常规活动和短期活动相结合,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民族院校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建设发展的生力军,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落实到民族地区,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例如,大连民族学院积极与少数民族地区联系,建立了多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教育基地,学生们通过实践的检验,看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进行调整;同时,也提前将所学知识运动用到社会生活中,积淀了丰富的实际经验,为毕业后更好地服务民族地区积蓄能量。

四、结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够让民族教育工作者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应本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民族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建设的途径,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民族院校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作者:成语 史明涛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

上一篇:基于质量管理的环境监测论文 下一篇:中医现代化生命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