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教学实践研究オ

时间:2022-03-10 01:33:40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实践研究オ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诸多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始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而组织学生展开学习,但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过程中,如果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学生在探究中很容易偏离主题,探究过程混乱而不能获得较好的结论,这势必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就需结合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而思考相应的策略,让学生能围绕一定的目标而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展开讨论、交流活动,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

一、情境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具有引导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压力较大,就数学学科而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其中涉及的概念、公式、定理等都较多,而在教学中,教师更喜欢通过自己的讲解而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于是,教学中也就喜欢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而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希望能压缩课堂时间.其实不然,学生从课前休息状态转入到课堂中的探究状态,需要过渡,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在创设情境过程中教师又容易忽视学生的实际,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过于注重情境的内容,而忽视情境的引导性.

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在精简情境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以“映射的概念”为例,映射的概念是建立在“对应”关系上的,而这些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函数概念又有着密切联系,故而教学中可先以函数的概念而提问,引导学生复习函数概念,由“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对应”而引导学生思考之前学过哪些对应关系,由此而将对应关系推展到非空的数集间的对应,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对对应关系的探究而总结映射的概念.又如“对数函数”中先提问复习对数概念,然后以细胞分裂的案例而引入,让学生对对数函数有感性认知.

二、问题要能紧扣目标展开,具有层次性

在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问题引导是极为关键的,因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并不再直接讲授数学知识,而是要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但从探究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提问来看,目标缺失让问题变得较为零散,学生在对问题探究中不能较好地得到结论.故而在组织学生探究时问题就不能太多,要紧扣目标,层次性展开.

以“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究中的问题为例,在引导学生复习平面内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引入异面直线的概念,那么,空间中直线的位置关系又如何?结合这一点,以长方体模型引导学生总结空间的两条直线(共面)的关系,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的棱所在的直线中,与直线AB异面的有哪些,得到“异面直线不共面”的结论,追问“在空间内,若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是否也相互平行?”以幻灯片出示长方体图形引导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出公理4.由该案例也不难看出,在组织学生探究过程中,问题并不需要太多,而要结合目标来一层层地展开,要让学生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去思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而获得结论.

[HJ1.35mm]

三、教师要能及时指导点拨,具有主导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很多教师会陷入“讲”到底还是“不讲”的矛盾中,要么是提出问题后还没等学生探究,教师就开始讲授,从而又回到了“灌输”的旧方式;要么是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教师显得无事可做,最多就是巡视一下学生的探究情况.的确,在从传统向新课程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定位是较为关键的.在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和学生形成互动,通过互动而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点拨,引导学生总结,精讲.

首先,在巡视过程中通过互动给予学生指导.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探究为例,在巡视中发现学生对P1、P2两点的不同情况下的距离还不够明白,此时教师结合公式而向学生说明P1、P2在x轴或y轴或平行于x轴或y轴直线上的距离,再以练习引导学生巩固;关于“讲”或“不讲”的问题,在探究中如学生能通过探究而主动总结出结论,此时不必再讲,而针对重点和难点则要讲授.如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在引导学生了解圆心坐标、半径长、连心线的基本概念上组织学生对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学生探究后教师要以板书形式对d和r1、r2不同关系时两圆的情况进行总结,并结合图形进行讲解,让学生能更好地根据d和r1、r2的关系来判断两圆的关系.当然,在教师板书(或幻灯展示)前,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根据探究情况而口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练习要能起到巩固作用,具有针对性

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很多教师往往会把练习提出来,放到课后进行,因为大多教师会认为在课堂中进行练习占用课堂时间,而要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探究.其实不然,在探究活动中组织学生展开练习,通过练习而和学生形成互动,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在练习中要注重结合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讲究练习的效度.

首先,探究活动中的练习要讲究及时性,即要能以练习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如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中,学生对公式有了初步把握后,引导学生求如A(-2,0),B(2,0);A(0,3),B(0,-7)的距离.在练习中,小组学生个体先根据公式计算,然后小组共同核对,查找问题,教师再和学生一起核对.其次,要注重以练习来作为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以“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对公理4探究后及时组织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ADC与A′D′C′、∠ADC与∠ A′B′C′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这两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等角定理”,小组合作分析定理,教师强调“并非所有关于平面图形的结论都可以推广到空间中来”.

在组织学生展开探究过程前,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实际而创设情境,以情境来引入新的探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其积极性,然后以问题作为引导,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活动,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针对学生在小组内的探究情况而进行指导和点拨,通过课堂练习而引导学生进行巩固,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从知识学习过渡到技能培养,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创设问题情境搞好高中物理教学オ 下一篇:数学问题生活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