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与音乐课堂

时间:2022-03-09 08:16:25

论美与音乐课堂

摘 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应当伴随着美。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媒介。音乐课堂包括音乐课堂气氛、音乐环境、音乐体验。美的音乐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自由的,当然双向备课的课前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美的音乐环 境需要美的课堂布置,更重要的是美的教师的作用。美的音乐体验涉及到音乐的选择与欣赏这个很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课堂;美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17-02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什么是美?美的定义是美学中最难的问题。在这篇文章里,美被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具有一定规律的声音组合,给予我们审美效果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所表现的最根本的东西既不是纯粹观念性的、概念性的,又不是纯粹视觉性的,而是人类精神生活当中一种非常感性的体验。这种体验主要是人的一种心境、一种情绪,或者上升为一种情感,这种体验也即是一种美的体验,情感的升华也即美的享受。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要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能在音乐课中发挥它的特殊功能,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最终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创造美、创造世界的思想情感。《音乐新课程标准》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让美伴随着音乐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置身于音乐审美活动中,体验精神世界,从正面积极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真正体现音乐课堂审美育人的目的。

一、美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一个固定场所。创设一个民主自由的和谐课堂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最终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

(一)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课程。我们需要音乐课,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享受。而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才能主动与音乐交流,才能产生共鸣,从内心获得音乐带来的美感。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学生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教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教师应更多的走下讲台,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在纽约曼哈顿地区一所公立学校的音乐课上,沃伦老师“或者是坐在钢琴前伴奏,或者是坐在歌谱架旁边的板凳上用吉他弹奏,其余更多的时候,老师和孩子们一样,面对着学生坐在地毯上”;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儿童音乐音乐发展”课堂上,老师“让大家起立离座走进教室中央站成一圈,她也身处其中,大家一起伴随着音乐舞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不管学生是从什么角度出发,从哪个方面理解音乐,教师应该提供一个宽容的理解的氛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我。音乐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施教者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

(二)双向备课的课前准备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更不是教师的“机器娃娃”,音乐教学也不是“你问我答”,“你读我听”,学生听课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堂优秀的课堂,做准备的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应该参与备课中,有备而来,让知识在脑海中提前入场,不仅能节省一些无谓的讲解时间,还能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进行了一次初期的合作碰撞。

在美国的高中音乐课堂上,教师会在学期刚开始时安排好所有的课程,把学生分好组,然后提前根据上课内容制作音乐影像作品。这些音乐影像作品根据内容主题进行设计制作。学生制作的多媒体音乐,是将歌曲配图片,而歌曲本身有歌词,是有内容的。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作,通过这样的创作,能使歌曲的内容一方面更加深化,另一方面更加表象。音乐不能传达具体的概念含义和具体的思想观念,也不能给人提供视觉上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理解作为音乐的标准答案。但音乐所具有的这种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表面上看来与学生的提前“备课”的图像使音乐具体化和造型化的目的相矛盾,但是这种相互的提前准备只是让音乐提前进行想象和表达,再说,我们完全没必要让本来有内容的歌曲之内容模糊化,因此这并不是矛盾的。

二、美的音乐环境

创造美的音乐课堂环境,也是创造外部条件的美来感染学生。颜色协调的音乐教室,音调协调的乐器弹奏,再加上教师温暖的声音,这样美的音乐环境必在学生柔软的内心里灌注着美的理念,也让学生们对美的欣赏和品味慢慢提升。

(一)美的课堂布置

课堂布置是学生对一堂音乐课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否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好否。因此,搭配协调的音乐课堂能让学生更好的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对音乐教室的基本要求是干净整洁。让学生一走进来教室,仿佛进入了音乐自由、神圣的殿堂,为整个音乐“艺术美”的活动拉开了“序幕”。

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是聆听。聆听时我们可以闭上双眼,任由想象驰骋。这时要求我们聆听的材料必须是协调的,能最好最真的表达音乐的原意。好的音响设备和功能健全的乐器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优美动听是美感产生的源泉,而不好的设备则令人产生厌恶烦躁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因力避不良设备的产生的劣势,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导致失真,不要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声。尽量选择音质较好的欣赏音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设备硬件条件,另外乐器必须按时检修并在每节课前进行小检查,避免课中出现问题影响课堂。

(二)美的教师

在艺术世界里,每一种艺术都是人用思维创造和用情感洗涤的结果,因此音乐渗透着美的因子,具有美的韵味。在音乐课堂中,一个美的教师可以积极的引导美的产生,也能主动的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神奇的殿堂。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音,语言和仪表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对音乐作品生动而富于激情的语言表达,都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教师歌唱时的姿势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服饰发型的得体美这一系列的美都在无形中展示着音乐之美,也吸引着学生探索美。

三、美的音乐体验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常常充满着激情,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凝结着作曲家们的智慧与才华,能使人们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得到启发和鼓舞。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必须明确教学目的,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课上。美国中学音乐教师伊丽莎白说:“选择具有开放意义的听赏作品将有效激励学生像音乐家那样去对音乐进行更多的思考”。让学生接触表达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情感也将是人生经历的部分,从而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如何表达自我情感的答案。这是音乐欣赏的目的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

音乐的选择应该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教师要考虑到教学的需要,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喜好,伊丽莎白描述的理想效果是“音乐欣赏课应该支持教学目标和在教学中所传授的音乐概念”。音乐欣赏的曲目要考虑乐曲的长度,一般2-3分钟的时间是让学生欣赏起来是感到比较舒服的,如果超过了5分钟教师就必须做更细致的准备了;其次要照顾到学生的喜好。教师不应该把选择范围局限在自己的喜好之内,乐曲中可以适当加入学生熟悉的歌曲的旋律和主题;再次要把握好有歌词的乐曲。因为学生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歌词上而忽视了音乐中其他重要的因素。应该把握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让歌词帮助学生更加的明白音乐的真谛,而不是让歌词成为关注重点而禁锢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著.美国音乐教育基础报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曹理编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刘沛著.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4]哈罗德·艾伯利斯等著.刘沛、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浅析网络游戏人物服装造型的民族风格 下一篇:浅谈阐述基本功对于低音提琴演奏的重要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