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时间:2022-03-09 04:38:0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发现学生在浓烈的情境氛围中学习主动,质疑大胆,并能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在情境中引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1、 在故事情境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才会积极探究知识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知识,采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创设故事情境,在故事情境中引出知识。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

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在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性的把书上的结论转变为问题,把问题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通过教师结合刚刚结束的秋季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内容谈话引入新课,教师说:“同学们,在刚刚结束的运动会中,我们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学们高兴吗?我们把这幅奖状镶上边框挂在教室里吧。”从谈话中引出为奖状镶边框的这一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情境,通过实际教具的演示,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到奖状是长方形的,要给奖状镶一个边框,实际上是求长方形的周长。可学生不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呢?

由此产生问题情境,从而引出新知,激发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3、 在悬念情境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计算》一课时,教师采取师生口算竞赛的形式引入,先由教师出示25×12,教师和学生比赛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结果老师胜出。再让学生随意出一个25×的算式师生竞赛。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赢老师,可是教师对学生所出的算式都能很快速的回答出答案,学生感到很惊讶,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快速的算出答案的吗?有什么秘诀?”

由此创设出了悬念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诀。此时,掌握新知识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二、在情境中探究新知。

1、在操作情境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得出了种种猜想。再通过动手对各种梯形的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感知到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两边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思考中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在交流情境中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创造讨论的情境,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说不是,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情绪高涨,教师立即组织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内交流,使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意义,再让学生根据概念进行判断,最后动手验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也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从综合考虑,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在情境中运用知识。

1、在游戏情境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我经常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注重全体参与。如摘苹果,分蛋糕,送信,找朋友等。

例如在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一课时,练习时我就采用送信这一情境,邀请几名同学当邮递员,把计算结果相同的信送到指定的信箱。学生情绪激动,积极踊跃地参加到游戏中来。

这样的游戏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很好是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在认识完人民币的面值和换算后,我在课堂上开办“小小超市”,让学生现场购买物品,付钱和找钱,亲身体会如何使用人民币,感受人民币的实际用途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课后,又布置学生到超市去观察商品的标价和进行实地购买,感受生活离不了人民币,并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情况书写实践调查报告。

这样的一些教学情境的运用,即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知情意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夏小刚.数学情景问题创设与数学问题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11(09)

[2]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 [3] 王文静.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评述[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 06 )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如何有效落实“四基”教学目标 下一篇: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