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海洋强国,也要沙漠强国

时间:2022-03-08 01:57:40

要海洋强国,也要沙漠强国

编者按: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距北京直线距离800公里,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十几年前这里的沙尘一夜就可以刮到北京城,但现在那样的场景已不再重演。经过25年的努力,库布其沙漠在亿利资源集团的带领下,成功地将其中1/3沙漠面积变成了绿洲,开创了一条“可持续公益商业治沙模式”。

一、向国际推广治沙经验,将提升中国软实力

25年前,库布其是“五无一少一多”的死亡之海,即没有生态、没有出路、没有医疗、没有通讯、没有文化、收入少、风沙多。亿利资源的前身是这座沙漠的一个小盐厂,常年被风沙所困,几十万吨产品无法运出,被迫走上了一条治沙绿化、发展沙漠经济的特殊之路。25年间,亿利资源通过“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模式,投资30多亿元建设生态,投资300多亿元发展产业,绿化库布其沙漠5000多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10多万当地牧民人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整个库布其地区年产值比数百公里之遥的蒙古国全国一年的GDP还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对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沙漠论坛的致辞中评价道:“据我所知,库布其实现了生态移民治沙,让移民走出沙漠,恢复自然修复力;库布其还实现了科学技术治沙,创新了许多治沙办法;库布其还实现了经济开发治沙,利用沙漠资源实现绿色循环。这一切的成果就像中国经济实现的奇迹一样,令人惊叹。”

笔者曾与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长谈。这位将沙漠视为自己的“生意、生活、生命”、库布其事业的缔造者用了“一、二、三、四、五”联动发展来形容的库布其模式,即一个梦想:让沙漠变成富裕文明的生态绿洲;两个循环:经济循环和社会循环;“经济循环”是“治沙生态经济植物种植集约化经济发展治沙生态”的循环经济体系。“社会循环”是指“治沙生态经济民生生态”的社会事业良性循环体系。“三化互动”: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四种治沙方式:生态移民治沙、科学技术治沙、经济开发治沙、创新机制治沙;五大成果:开创了一条新路、绿化了一座沙漠、催生了一片产业、改善了一方民生、凝聚了一方民心。

对这些总结说服力的最好验证就是走访。笔者在一位牧民家问他,靠什么发家?答:种甘草,卖给中草药厂,制成名贵药材;还种沙柳和胡杨。这“沙漠三宝”抗风沙,耐寒、耐旱、耐盐碱,生态和经济价值极高。在牧民居住区转了一圈,小二楼、小汽车、摩托、各种电器一应聚全,家家如此,让人羡慕。

在国际沙漠论坛现场,一位美国环保专家和笔者说,这儿比美国内华达州好。美国人只会在沙漠里建(拉斯维加斯),中国人却能治沙,还让那么多穷人变富,令人佩服!另一位不懂中文的伊朗农业专家则几次请我与主办方要相关的英文材料,他希望将这种库尔其模式引入同样受沙漠困扰的伊朗。当他知道这片沙漠能够既生态治理,又能够消除贫困,且还能创造每年超过1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时,连呼“unbelievable(难以置信)”,还反复和我确认说的是“billion(十亿)”,而不是“million(百万)”?

笔者粗略给库布其算了几笔账:第一,“沙漠三宝”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10,且这还不算生态效益;第二,利用沙漠内的劣质煤、沙柳等生物质资源进行土壤改良与肥力增加,乙二醇等清洁替代能源,以及利用沙漠日照的规模化太阳能资源,年产值潜力超过千亿元;第三,沙漠附属产品如膜砂、涂料、沙漠艺术品等,投资潜力也不可限量。换句话说,库布其是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地开创了某种“绿色银行”模式,而且是低投入、高回报的绿色产业金融模式。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540亿人民币。

目前,库布其沙漠生态文明事业得到了国际组织和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库布其生态文明被列为联合国“里约+20”峰会重要成果向世界推广。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组织据此还提出了到2030年实现全球荒漠化土地零增长的目标。倘若能在全国范围推广库布其的治沙经验,充分运用科技与市场的力量,创造合理机制,变废为宝,变沙为金,将会大大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倘若再能在全球上百个国家推介这些治沙经验,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多“变废为宝”,方能养活中国人

在库布其召开的国际沙漠论坛,笔者看到两组令人惊讶的资源数据:

一是资源压力。联合国环境署在该论坛公布了最新研究数据,中国国内物质消费总量在2008年就已是美国的4倍,金属矿和工业矿物的耗费比例数年内翻了一番,城市用水25年间增加了8倍,温室气体排放已是亚太地区的2倍。

二是资源希望。在库布其沙漠,短短25年内,5000多平方公里已由沙漠变成了绿洲,“沙漠三宝”(甘草、沙柳和胡杨)的投资回报率达10倍,利用沙漠内劣质煤、沙柳等生物质资源、乙二醇等清洁替代能源、规模化太阳能资源,年产值潜力超过千亿元;数十万牧民致富,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

或许也正是基于库布其的成功经验,副总理在论坛开幕式上才有底气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国2020年要治理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要知道,沙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号杀手。目前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8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遍及110多个国家,并且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天损失掉一个爱尔兰的国土面积,有10亿人口因荒漠化而吃不好饭,沙尘暴虐。很明显,中国的治沙经验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但只有一个库布其是不够的,中国恐怕需要有N个库布其。毕竟,中国目前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更重要的是,库布其标志的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典型案例。它实际上在激励着全中国民众从“废”中寻“宝”的意志与动力。环顾全球,任何发达国家,“变废为宝”能力肯定也是发达的。比如,以色列在垃圾填埋场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都市公园,日本垃圾再循环与利用的技术更是令人折服……

笔者建议,应参照库布其的成功经验,出台一系列法律与规章,鼓励、激励和奖励社会各界更多地出现“变废为宝”。在治沙领域,库布其经验在于将政府立法(中国颁布了世界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市场(寻求与民营企业的力量)、生态(立足于环境保护)、科技(沙漠科技的创新)与产业(必须顾及经济效益),在其他方面,如大气保护、垃圾处理、餐饮服务、海洋产业、水资源保护等有很大潜力的领域,库布其模式都值得借鉴。

归结来看,“变废为宝”实际上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经之路。从目前城镇化进程加速、耕地减少、耗能提高的大背景来看,如何养活未来的中国人仍然是一个问题。

目前,中国虽然已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循环经济法,需要做的是,在各个领域寻求适合的技术、足够的市场资金、恰当的人力资源以及持之以恒的监测与执行。套用那句老话,生态文明的“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仍须努力”。

三、要海洋强国,也需沙漠强国

数千年来,中国对外战略受到中原农耕文化的严重束缚,向东忽视海洋,向西惧怕沙漠,以致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战略重心长期桎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中西部诸省及东部沿海地区均被视为边陲之地。于是,大部分中国人都“蜗居”、“猫居”、“挤居”在狭小的东部几大平原地区,战略思维也相当狭窄,这是中国人生存空间的悲哀。

值得庆幸的是,往东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施海洋开发”的任务和要求,十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将海洋纳入到了国家大战略之中。目前,中国对外战略已经从海军、海洋产业、沿海城镇化等多种方式,打破了过去忽视海洋的观念窠臼。瓦解第一岛链的战略包围,使海洋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依托,只是时间而已。

然而,往西却迟迟未能收到显著成效。早在上世纪末,中央就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时至今日,西部大开发更多是集中在中西部大城市的“点”式发展,没有将西部高原、荒漠连成一片,尤其是沙漠地区。中国荒漠化土地均位于中西部,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46%。这片面积大体与中国东部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相当。相比于东部的海洋,西部的荒漠几乎是“无人区”,是一个急需战略发展的“真空带”。

究其原因,中国的大战略思维中还没有认识到荒漠价值,仍然先天性地认为征服沙漠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不容易,生存成本太高,等等。这与过去我们忽视海洋的思维逻辑多少有点相似。

现在国家已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成为重视海洋、拓展中国发展空间的重要部署;但也应进行一轮“沙漠是高回报的绿色银行”的观念升级,甚至可以提出“沙漠强国”的新战略理念。在这方面,世界与中国真的非常需要推广库布其模式。在考虑“海洋强国”的基础上提出“沙漠强国”战略,进行传统战略的再次升级。理由至少有五点:

从战略选择看,沙漠与海洋都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必然要求。据统计,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相比之下,如果能够进行量化,沙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会弱于海洋。随着城镇化加速,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要力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艰巨任务,缓解人地矛盾,关键在于能否改造治理荒漠化土地。

从战略储备看,沙漠与海洋都是蕴藏中国人深厚与独创思想的潜力空间。早在1984年,钱学森就提出遵循“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发展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经过30年的发展,沙漠产业已由理论探索变成较大规模的生产实践,沙漠农业、能源、化工、建材、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悄然兴起。

从战略难度看,沙漠与海洋都是涉及国家未来稳定大局的重要变量。相比于中国海洋权益与争端的涉及面大、风险度高,发展沙漠更有自主性。在海洋领域,中国与周边的纠纷与竞争会越来越微妙,与超级大国美国的结构性矛盾会越来越大;而在沙漠领域,没有任何外部力量阻止中国发展沙漠产业,越发展越有助于广大荒漠化地区的民族团结与边疆巩固,越有利于的社会均衡与可持续性发展。

从战略贡献看,沙漠与海洋都是关切到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相比于中国在海洋发展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的理念、技术与生态保护能力,中国防治沙漠化的水平却是领先于全世界的,库布其模式更是堪称荒漠化治理的人类典范。中国是唯一做到“人进沙退”的国家,要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中国贡献将是最大的。在国内,这种贡献将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而在国际上,治沙贡献将很容易转化为中国软实力。

从战略趋势看,沙漠与海洋都是世界大国竞争的新领域。可以说,“沙漠强国”的战略是众望所归,既不会冲击到中国与世界的原本关系,反而会拉近中国与世界尤其是荒漠化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距离,对提升中国的形象,增强中国的国际感召力都将起到关键作用。

总之,中国在完成“海洋强国”战略部署之后,在合适时期提出“沙漠强国”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沙漠产业经济,建设沙漠生态文明,对于内外空间急需拓展的中华民族复兴来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新增长极与资源富矿。向西“沙漠强国”,向东“海洋强国”,两大对外战略的合拢将使中华民族的复兴进程大大加速,中国梦的实现更是指日可待。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上一篇:正确运用迁移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一篇:浅谈艺术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