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创新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

时间:2022-03-08 01:20:27

浅谈大学创新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

[摘要] 党的十报告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仅对一个民族、国家、政党至关重要,也是一个大学发展的根本生命力。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创新精神,它是大学精神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大学文化建设要在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基础上,加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以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 大学精神;创新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08-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13ZD025)“大学精神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芦雪晨(1987―),女,河南焦作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苗希婷(1987―),女,河南商丘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王洁玉(1989―),女,山西介休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

党的十报告通篇闪耀创新的思想光辉,其中55次出现“创新”一词,报告中指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等。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创新精神。

一、大学精神与创新精神[HTSS]

(一)大学精神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在当时神学专制的背景下,大学突破教会对教育的垄断,要求自治,提倡学术自由,形成了最初的大学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精神在重视人性与主张平等自由的大背景之下得到进一步发扬,西方大学从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得到了进步的经验。进入近代以来,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发展日趋综合化。蔡元培开创了大学精神在中国高校的实践,他在北大进行教育改革,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办学方针,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深入人心。

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相对稳定的实质所在,是人们进行心理及文化活动的支柱。大学精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大学在长时间内形成并将继续发展,能反映大学历史文化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为大学所有成员内心所认同的价值。大学精神是大学的本质所在,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二)创新精神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包含六方面的本质特征,分别是: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中创新精神使大学能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的地位,是大学发展的生命力,也是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

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一种既定的方式继承,然后发展下去。教育本身就是保留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是人类社会先进经验得以继承并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学的教育通过对各种文化进行筛选、整理,从而确定教育的内容,实现文化的再生。大学的创新精神,一是体现在科学研究方面,它鼓励在科学的领域不断开拓,取得大量有价值的、突破性的成果,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发明家;二是体现在社会发展方面,大学通过新观念、新制度、新思想改造社会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三是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它把为祖国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最根本任务[1];四是体现在大学自身方面,一批批教育家、学者等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大学理念,改变大学的发展模式,完善大学制度,努力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引领者。

二、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关系[HTSS]

大学文化,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师生及员工不断传承并形成的共同认同的大学价值观念,以及这些价值观念在物质和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大学文化体现了一所大学最具特色、最富有典型意义、最明显的学校精神和品牌。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大学精神在大学文化建设当中起着主导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大学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2]。其中,精神文化即大学精神的培育是深层次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内在的理性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精髓和核心,是建设大学文化的终极目标。

(二)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表现形式

大学文化建设所进行的种种活动,都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载体。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是对大学精神的实践。如果没有大学文化建设,只谈大学精神,是理想主义,是虚幻而不切合实际的。

(三)大学精神是对大学文化的提炼和升华

大学精神犹如一根主线贯穿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缺乏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大学文化建设就会散乱,只能是低层次的,没有系统性和继承性。大学精神隐含在大学文化建设之中,它不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也是大学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

三、加强大学创新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HTSS]

(一)重视大学文化载体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的载体,即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理念展示与建设大学文化的所有方法和途径的总和。在构建大学文化的过程中,要依托不同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人文景观建设。

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首先应具有整洁、幽雅、和谐的环境,其次要有完备齐全的图书情报资料、科学仪器设备和健全的文体活动设施,这样才能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各种活动,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氛围。

大学的校史、校徽、校训、校歌、文体活动等特色人文景观,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部分。学校的创立、发展总会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优秀学者和人物的出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和获得荣誉,是校园本身发生的变化。校徽、校训、校歌及各种校庆活动等也会随着学校的历史发展而逐渐成为学校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并积淀为成为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校徽就是一所大学的标志,让人一望即知;校训则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此外,文体活动在弘扬大学文化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大学校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化组织形式。

(二)以创新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位

钱学森在一次谈话里提到“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在加强文化建设时应重视创新精神的体现,也就是说每个学校都有其个性化色彩,避免千校一面。例如大学的校训,不少大学的校训极为相似,“求实”“创新”“团结”“勤奋”“博学”等成为大学校训的核心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其中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更多[3]。学校要办出特色,不单单指教学和办学上有特色,在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设上也应该独具特色。

大学文化建设要有创新精神,可以从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资源获取方式及服务方式创新等多方面着手。在现代大学中,传统的学生群体性的文体活动,如舞会、文艺晚会、歌曲大赛、体育比赛等,已经难以达到吸引更多师生参与的效果,以创意取胜是目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思路。有了开阔的思路还要确定鲜明的主题,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活动方案式,而应提倡“主题活动”式。所谓主题活动,是指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提出所有要解决的相关课题,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在新时期,我们既要加快大学文化的市场化进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又要大力发展各类文化市场,努力获取各类资源。同时,应加强大学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与当地文化艺术团体的联系,不断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2]周文宣,武传君.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3]金语.追寻“校训”的本义与意义[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2).

上一篇:高等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探讨 下一篇:论当前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