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环境及策略

时间:2022-09-16 11:23:11

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环境及策略

[摘要] 博雅教育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定的内涵:1.培养“完整的人”;2.不是为职业做准备,非功利性。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析,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土壤的成分非常复杂:中国高等教育环境既有可供博雅教育存在和生长的养分,又存在排斥博雅教育的成分。因此,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主要包括:抓住机遇,分阶段、分层次实施;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目标层次化;与原有教育相融合,顺应中国改革潮流;提升教师的素质,为博雅教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博雅教育;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23-03[ZW(N]

[作者简介]谢睿(1989―),女,山西运城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近年来,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借鉴了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如哈佛大学最新的普通教育课程等,开始大力推展博雅教育[1]。但是国内博雅教育的实施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策略就显得极其重要,需要进行探讨。

一、博雅教育的内涵

古希腊时期,博雅教育的萌芽就已出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中有与“博雅学艺”(liberal arts或liberal disciplines)直接对应的希腊词“eleutherion epistemon”,与英文“liberal arts”直接对应的拉丁文概念是“自由人技艺”(artes liberales),这个术语零星地出现在西塞罗的《为阿其亚辩护》《论开题》《学园派哲学》《论雄辩家》等著作中[2]40。总体来说,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反对带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重视人理性、审美和人格的发展。博雅教育之所以产生于古希腊时期与当时社会的构成有着极大的关系。古希腊的社会分为自由人和奴隶,奴隶若要享受到自由及相应的公民权利,其身上必须具有自由人的某些特质;而自由人在从事博雅学科的实践时须具有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流利的演讲能力和娴熟的阅读能力,这些是基本的条件[3]。因此,这一时期的博雅教育是针对自由人的教育。

在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神学统治了整个西方,基督教会和世俗王权控制了教育,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到压制。上帝是最高的存在,压倒了人性。博雅教育失去了古希腊时期所拥有的灵魂,只是作为达成教会或世俗目的的工具。

在近代,英国人在翻译古希腊、古罗马著作的过程中发明了英文的“博雅教育”概念,并将其和文雅社会中的绅士意象、文化规范联系在一起[2]43。博雅教育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并不断变化发展。古希腊时期重视人和谐发展的博雅教育被人们重视并接受。但是,这时的博雅教育是一种贵族式的教育,主要面向统治阶级。

直到20世纪,西方社会彻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博雅教育的概念也从传统走向现代,并逐渐与19世纪出现、20世纪中叶后流行的通识教育合流[4]。至此,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同义,因为满足了一些群体的需要从而重新活跃。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言,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三者在概念上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在称谓或者译介偏好上有所不同而已。

从博雅教育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博雅教育随着社会的状况及变化而有所保留或有所舍弃。一方面,博雅教育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定的内涵:1.培养“完整的人”;2.不是为职业做准备,非功利性。另一方面,博雅教育在适者生存的压力下无法恒定不变,有选择地舍弃糟粕、吸收精华来适应时代的变化,以及满足人、社会和国家的需求是一种必然。那么,作为“舶来品”的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环境如何?在现阶段,如何更好地实施博雅教育?

二、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土壤

博雅教育历史演变过程表明,博雅教育的内涵依旧,但是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施模式,必须形成本土化模式,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博雅教育要形成中国本土化模式,就需要适应中国的土壤即中国高等教育。进一步说,博雅教育在中国的实施不仅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而且要正视和解决在中国存在的障碍。

令人欣慰的是现今博雅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同时各高校也纷纷落实或准备实施博雅教育。但是博雅教育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不仅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等理论问题,而且存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等实践问题。在理论问题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在博雅教育的概念、内涵等本体论的研究上没有统一的共识,存在很大的分歧,与其他的教育理念经常混淆。比如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三种理念的区分。在实践问题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本土化”程度不足。只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消极影响是我国博雅教育实践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不能体现博雅教育的本质,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博雅教育在中国扎根的土壤的成分非常复杂:中国社会既存在着可供博雅教育生存的土壤,但是也有对博雅教育不利的方面;中国教育既有可供博雅教育存在和生长的养分,又存在排斥博雅教育的成分。换句话说,博雅教育在中国会遇到机遇和挑战。机遇主要包括:1.博雅教育与中国政治和传统文化并不冲突,具有被中国人接受的可能性;2.中国经济对于高质量、综合性人才的迫切需要可以成为实施博雅教育的动力;3.中国科技的发展可以为博雅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途径;4.博雅教育可以实现中国由人口压力向人口优势转变的期望。挑战主要包括:1.博雅教育对财力投入的要求较大;2.博雅教育更适合于精英教育;3.博雅教育与中国职业人才的培养相冲突。

三、博雅教育在中国实施的策略

(一)抓住机遇,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在中国社会这个稳定的大环境情况下,博雅教育无疑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首先,博雅教育的实施可以分阶段:先进行试点,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环境实施;然后吸取经验,扩大范围。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一些本土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可以削弱挑战的难度。其次,博雅教育的实施可以分层次进行,采取循序渐进的手段,先从一些交叉学科领域入手。最后,博雅教育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借助社会提供的条件。

(二)转变教育观念,使教育目标层次化

博雅教育的观念需要被教师、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了解。只有对博雅教育理念有着清楚、深刻的认知,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才会没有疑虑地实施和发展博雅教育。同时,鉴于博雅教育投入较大和要保障实施的质量,各个学校需要对自身有着明确地定位,从而准确地确定教育目标:若是专注于职业人才的培养,那么博雅教育实施力度可以少甚至没有;若是致力于“人”的培养,那么博雅教育就是良器;若是介于两者之间,那么博雅教育就视其具体条件而定。

(三)与原有教育相融合,顺应中国改革潮流

博雅教育的实施不是必须以其占主导地位为前提,可以与中国早些年的素质教育及近些年的“新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改革结合起来。这样的融合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同时,还必须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不能为了博雅教育而刻意压制专业教育,要把专业教育和博雅教育融合起来,比如以问题为主题进行教学。

(四)提升教师的素质,为博雅教育奠定基础

博雅教育对施教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师生观,博雅教育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其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及较高的德行;最后,教师要有灵活的教育方式。但是,要培养出素质如此高的教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徐徐图之。可以先对师范类学校培养模式加以改造。在课程和目标设置上吸收博雅教育的理念,拓展未来教师的知识面,注重发展其能力和德行。

(五)加大对博雅教育本体论和本土化的研究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是发展教育的一条捷径。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内地博雅教育的借鉴意义大一些,因为美国博雅教育比较发达和成功,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与中国内地共同的地方比较多,并且对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博雅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在吸收借鉴的同时,要注意中国内地的特殊情况,加大对博雅教育本体论和本土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武月明.走向多元化的大学教育――从高校推展博雅教育谈起[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19.

[2]沈文钦.从博雅到自由――博雅教育概念的历史语义学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40,43.

[3]邱.刍议博雅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12.

[4]许占权.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2(2):104.

上一篇:自主学习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评估模式的实证研... 下一篇:关于英语专业学生听力障碍与策略差异的实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