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时间:2022-03-08 01:01:13

浅谈化学教学中问题式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科学始于问题,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自觉而且能动地解决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化学问题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善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逐步得到锻炼和加强,怀疑、批判、创新、发展的科学精神得以培养和形成。当前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胜任新时代的要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呢?本人通过近几年摸索和实践总结得出,问题式教学符合这样的要求。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问题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和实验验证,最后达到应用,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问题逐步深入。并且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经历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学得轻松,记得牢固,用得灵活”。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一种充满疑问的情境中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主动探求知识,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断获取新知识,这使他们对化学的兴趣愈发浓厚。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对化学教学实施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必然会积极地展开思考,对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充分调用、筛选各种信息,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化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让个别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反过来向老师提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要能够清晰、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与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为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机会。

3.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生参与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他们除了设法寻求问题的答案外,肯定也会去思考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提出这些问题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因此他们逐渐具备“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问”的能力。于是,当面对一个陌生的化学实验时,即使老师不提出问题,学生自己也能提出许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

4.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众所周知,理解性记忆比强制性记忆保持的时间更长。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因为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扮演的是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其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尊重和发挥。他们只是遵照老师的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流程,对所获得的化学知识只是强制性记忆而缺乏深刻的思考和理解,这样的知识容易被遗忘。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实施问题式教学,则学生必然会经历仔细分析题目的条件、理解题目隐含的意思、寻找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突破口等一系列思维过程。这种通过仔细思考、深刻理解所获得的知识,即便经过较长时间也不会遗忘。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在生活中寻找问题,设置求知悬念,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在探究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应创设化学情境,联系学生实际,抓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将化学问题实际化、生活化,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时能身临其境。

如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就可以用下面案例来创设问题情境:近几年,全国多地发生了不法分子利用假黄金(黄铜)进行诈骗,使一些群众的财产受到损失。我们如何用简单的化学方法鉴定假黄金呢?这样的问题一引出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案例设置问题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可以解决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一系列问题。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NaOH与HCl的反应时,教师在演示向NaOH溶液中(久置的)中注入稀HCl后,问NaOH与HCl能否发生反应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反应。”若再问其原因时,则答:“因为有气泡冒出。”这时我先给予充分肯定:“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二者混合后确实发生了反应;然后再加以否定:但二者反应时绝不会有气泡冒出。”此时,就会引发学生与教师的争议――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然后我用新配制的NaOH溶液重做实验,学生再次观察现象,得出NaOH溶液与HCl反应确实没有现象的结论。接着再诱导:配制已久的NaOH与HCl混合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又如何证明NaOH与HCl的确发生了反应?这样把学生再次引入思考境地,然后提供NaOH、Na2CO3、酚酞试液、水等物质供学生探究讨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激励学生向同学、老师提出问题,“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深刻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五中学)

上一篇: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下一篇:如何有效进行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