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2-10-03 04:31:4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看孔子的智慧。

――题 记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位儒雅的弟子陪伴德高望重的长者安坐在室内谈话,鼓瑟声悠悠入耳,老者端坐在上位,慈眉善目,语调轻柔春风化雨;弟子,恭谨守礼,静心安神聆听教诲,传道授业活动在一番自然畅达的氛围中徐徐进行。

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的课堂,与如今的课堂状况完全迥异。当下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位老师站在讲台上,几十名学生困坐在教室内,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学生昏昏欲睡、迷迷糊糊地听,一节课又一节课,老师累,学生累,教学成效却不佳,老师气,学生烦,这样恶性循环。我在平时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日趋下降,在他们眼中,语文课无非就是背诵课文,翻译文言文,分析写作手法,这些内容枯燥乏味又困难异常,语文课甚至已经被不少学生当作是“睡觉课”。那么,如何改变当下语文课堂的这种尴尬窘迫的现状呢?我们可以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向孔子请教语文课堂教学经验。

活――课堂气氛活起来

如今的课堂上,为了保持课堂纪律,老师进教室后一般是板着脸非常严肃,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发言要先举手,谈论声音稍微多一些就可能被认为课堂纪律混乱。因此为了避免学生谈论混乱的局面,老师们就直接不让学生发言讨论,学生被剥夺了课堂发言的权利,于是形成了课堂上虽然纪律稳定了却显得一片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学习现象。语文的“语”字是指语言,既然是语言,那么语文课上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是非常必要的,学生需要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所以,课堂气氛的营造与老师的教学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侍坐》开篇便讲到孔子微笑着对弟子循循善诱,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你们就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一位慈祥和蔼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听了这番话,原本紧张的心也会慢慢平复,思维渐渐打开。孔子这时并不以一个长辈的身份俯视、教育小辈,而是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与其说是传道更像是组织一场朋友间的闲聊,学生这才敢放心大胆地畅所欲言。如此,轻松活跃的气氛才能使课堂教学顺利地向下进行。

色――见解声音多起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他们对同一件事、同一篇文章的看法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如今的语文课上的问题却像数学课上的问题一样有了标准答案。老师象征性地点几名学生回答问题,最后再出示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下来,这样一来,学生越来越不敢发言,他们的思维也被限制得死死的,变得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侍坐》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陈述了自己的志向,等其他三个人走了,曾皙问老师您觉得他们三个人说得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孔子的回答说明作为老师他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和理想,认为学生的想法自有他们各自的道理。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尊重形形的声音,尊重学生的发言,首先不论学生发言内容怎么样,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都值得嘉奖和鼓励,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智慧火花碰起来

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生出智慧的火花。孔子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子路的志在强国率直鲁莽,冉有的心系百姓谦虚谨慎,公西华的恪守礼制谦卑有礼,曾皙的胸怀天下淡然洒脱。最终孔子说我和曾想的一样啊!这堂课便以怀有“仁爱之心”来实现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大同社会这一智慧结晶为结束。曾皙的回答无疑是对前三子发言的一种总结,曾皙勾画了一幅美好理想的社会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想要实现这一和美的生活社会大环境必然要在子路所讲的国强,冉有所想的民富,公西华所做的礼成基础之上,缺一不可。他们四个人不同的智慧之火花后来由孔子收束生成一道璀璨的火焰,照亮以后几千年的历史。

香――文化传承接起来

阅读和言语像空气和水一样对人类而言不可或缺,语文课堂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工作和人际交流,更是为了在语文课上汲取前人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中华儿女精神与气节。让中国文化积淀千年的馨香传播弥漫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传播国学蕴含的正能量;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应该在语文课堂上撷取文化精髓的花朵。两者教学相长,合力构建活色生香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二中)

上一篇:让“喜怒哀乐”走进诗歌殿堂 下一篇:MOOC平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