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基坑围护分析

时间:2022-03-07 05:05:31

软土地区基坑围护分析

【摘要】 某工程的基坑支护设计采用排桩支护加两道水平支撑的支护形式,施工中通过对基坑特点的分析,并对土方开挖方法、支撑施工、支撑拆除、换撑施工和基坑监测的研究,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关键词】 海相软土土方开挖传力带被动区加固监测点

中图分类号:TU4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工程±0.000相当于黄海高程5.050,自然地面高程3.750(勘察期间孔口高程),即相对标高为-1.300m(设计均采用相对标高)。基础形式为钻孔灌注桩基础。设二层地下室,负一层底板标高-5.000m,板厚200mm;负二层底板顶标高-10.100m,板厚600mm,地下室外墙地梁底同底板底;垫层为100mm厚C15素混凝土找平层300mm厚片石灌砂;基坑设计开挖深度:9.800m(底板垫层底)。

2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业主提供的地质资料,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土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表1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3基坑工程特点

1)地下室基底坐落于淤泥质土上,土性极差。土方挖运难度大,施工时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基坑排水、混凝土垫层和砖胎膜等的施工工序。

2)地下水埋藏较浅应考虑施工期间的抗浮问题,同时基坑土方开挖和地下室结构施工将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给基坑开挖和地下室结构施工的统筹、协调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因此,桩基施工和土方开挖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要求施工。

(3)本工程开挖深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工期较紧,因此,必须加大技术、人力、设备的投入量,并采取先进的施工工艺、性能良好的专用大型设备和完善的技术保证措施。

4基坑围护设计

4.1钻孔桩

基坑围护钻孔桩采用单排∅800@1000的机械钻孔灌注桩,围护桩采用C25水下混凝土,主筋保护层厚度50mm,桩位水平偏差要求1.1,沉渣厚度

4.2冠梁、支撑及围檩

冠梁断面尺寸为1000×800(b×h)mm,第一道支撑对撑断面为:1000×800(b×h)mm,主撑断面为:800×800(b×h)mm,连杆断面600×800(b×h)mm;第二道支撑圈梁断面为1200×900(b×h)mm,对撑断面为:1100×900(b×h)mm,主撑断面为:900×900(b×h)mm,连杆断面800×900(b×h)mm;支撑的混凝土等级均为C30。

4.3支撑立柱

立柱上部嵌入支撑500mm,支撑桩垂直度要求偏差小于1/200,上部井子架伸入支撑桩2.0m;施工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机械设备对井子架的碰撞,井子架穿越底板处施工底板时增加止水片,井子架采用四根140×14、160×14的角钢和390×100×12、450×120×14、590×120×14间距500的缀条焊接,角钢型号为Q235,焊条采用E43型,采用双面焊接,焊缝高度8mm。

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与施工

基坑开挖较深、开挖面积大:基坑设计开挖深度:9.800m(底板垫层底)。基坑东西最长115米,南北最宽65米,基坑面积约7500m2。

5.1平面支撑体系

结合本工程的特点以及地区基坑围护施工的经验,经过多个方案的选择和比较,

本工程围护结构最终采用钻孔桩加两道内支撑的支护体系,基坑围护钻孔桩采用单排∅800@1000的机械钻孔灌注桩,支撑体系采用了多道角撑+对撑的形式布置,该支护结构形式具有安全可靠,变形小,挖土施工方便的优点,为一般工程经典的地下室基坑支护形式,在类似基坑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基坑采用水泥搅拌桩做为止水帷幕,被动区局部水泥搅拌桩加固。

水泥搅拌桩布置图

5.2竖向支护体系(两道支撑)

一道围梁面标高设置在自然地坪以下1m处,二道围梁及支撑面标高降到自然地坪以下6.3m处,这样做改善了桩身内力分布,减少了桩身变形,同时保证两道支撑之间净间距在4m以上,保证施工车辆和挖机可以在支撑间行走作业,为基坑施工提供尽可能充足的空间。支护桩均穿越淤泥质土进入土性相对较好的粘土或粉质粘土层,以防止踢脚,减少变形。支护桩桩外侧设置水泥搅拌桩,以防止桩间水土流失,从而减少坑外土体的变形;同时拉大桩净间距以减少了钻孔桩的数量,节省了造价。

5.3 深基坑支撑施工:

(1)放坡开挖至第一道支撑垫层底,浇筑垫层(100厚片石灌砂100厚C15素砼上铺油毡),浇筑冠梁及第一道支撑;

(2)待第一道支撑达到其设计强度的90%后,然后向下分层开挖至第二道支撑面;

(3)挖土至第二道支撑面后,于48小时之内开槽架设第二道支撑系统(做法同第一道支撑);

(4)在第二道支撑系统形成并达到其设计强度的90%后,向下开挖至坑底(机械开挖至板底标高后,承台采用人工挖土);

(5)清底后及时浇筑砼垫层及基础底板;

(6)在浇筑地下室底板的同时或者之前,并浇筑与底板同标号混凝土传力带将围护体水平力直接传到底板,拆除第二道支撑;

(7)浇筑地下一层楼板并回填工作面施工负一层换撑带(局部楼板缺失处,采用钢筋混凝土换撑梁进行换撑。);

(8)待地下一层板及砼传力带混凝土强度达到80%设计强度,拆除第一道支撑。

6施工监测

6.1监测目的

为了及时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水平位移,周围建筑物、道路及管线的沉降,实行信息化管理,防止发生事故及对周围建筑物、道路、管线造成不良影响,确保施工安全。

6.2监测点埋设

(1)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观测。在基坑支护结构较薄弱和较重要部位,设置11个深层土移观测孔。测斜管埋深27m左右,并在土体开挖前10d埋设完成。

(2)支撑轴力监测。在支撑关键部位、轴力较大或内力集中部位设置钢筋应力计进行轴力监测,以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轴力的变化。共设置14个监测点,轴力监测点上下两道支撑对称布置。

(3)沉降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共设置30个监测点,对立柱、支撑节点、围梁顶、基坑内外土体进行沉降及水平观测,随时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对监测对象的沉降和水平变位情况。

(4)围护桩桩顶位移监测点。共设置17个监测点,加强对围护桩顶位移的监测。

6.3监测结果分析

对基坑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深基坑随着开挖的进行,位移发展最大发生在第二道支撑系统形成并且强度达到要求后,再向下开挖至坑底的过程中。随着底板垫层混凝土浇筑完成,位移趋于稳定,总的来看水平位移基本符合要求,水平位移发展速率也在控制范围内,基坑及临近建筑物、各种管线及煤气管道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

7结束语

(1)本工程地下室施工期间,基坑围护处于安全、稳定状态,未发生险情,证明工程基坑支护体系和施工是成功的,对以后的深基坑围护施工积累了有益经验。

(2)采用多道角撑加对撑的支护体系,最大化地减小了基坑覆盖面积,便于施工。支撑结构充分利用了混凝土的高受压性能,使得工程的造价更趋经济。

(3)埋设监测项目完整,监测的数据均在设计控制范围,信息应用及时,应急措施及时正确。

上一篇:浅析市政工程施工成本管理与控制 下一篇:城市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