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技术转移的主体因素分析

时间:2022-03-07 11:34:40

影响技术转移的主体因素分析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先进国家这一指标通常为60%―70%。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技术转移过程不畅,因此有必要对技术转移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加以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别从技术供体、技术受体和政府三个角度,对影响技术转移的主体因素进行分析,为解决我国技术转移过程不畅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一、技术供体行为分析

技术供体,即技术的创造者和转让方,主要是指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技术转移的关键方之一,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一)技术供体的科研能力对技术转移的影响

以2015年为例,北京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350721人,其中科研院所为111272人,占比31.73%;高等院校80744人,占23%;不包括民营科研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当年从事科技活动的总人数达192016人,占比达54.75%。如果从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看,2015年的总数是245728。(见表1)。如果考虑到一部分事业单位可能是科研院所转型,上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各项指标和比例可能会更高。

从科研经费看,2015年北京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是13840231万元,其中科研院所支出为7027642万元,占比50.78%;高等院校支出1626476万元,占比11.75%;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支出合计为8654118万元,占比62.53%。如果从政府R&D经费支出看,2015年政府R&D经费支出7916391万元,对高校与科研院所合计投入7329086万元,占比高达92.58%(见表2)。由于企业研发基本按市场需求进行投入,不存在技术转移的难题;实践中,主要是政府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难以转移和产业化。由此不难看出高校、科研院所在北京技术转移中的重要地位。

从专利申请和专利拥有情况看,2015年北京地区专利申请数为156312件,其中科研单位14779件,占比9.45%;大专院校14887件,占比9.52%。两者合计申请专利29686件,占比18.99%。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北京地区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3040件,其中科研单位24907件,占比18.72%;大专院校25698件,占比19.32%。两者合计申请专利50605件,占比38.0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不仅数量上比较多,而且质量也比较高。同时也反映了促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的紧迫性。

(二)技术供体对技术研发的价值追求

对近6年北京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产出及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2010年到2015年北京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发表科技论文数从39384篇增加到48734篇,增幅为23.74%;出版科技专著从1601种增加到2261种,增幅为41.22%;专利申请数从3879件增加到6464件,增幅为66.64%;专利授权从1455件增加到3529件,增幅142.5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学术价值的追求和对商业价值的追求随着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并进而影响其对技术转移的态度。

(三)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的价值判断

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价值的判断就是对技术的经济期望值,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价值的判断直接影响到技术提供方向技术需求方提出的经济条件以及技术转移的收益分配方式。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经济价值能否做出准确的判断,是技术能否顺利转移出去的关键。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北大、清华、中科院有部分技术发明人认为自己在科研中付出巨大,容易高估自己技术成果的经济价值,低估技术受体在后续技术熟化和a业化的成本投入而对技术要价过高并进而错失技术转移的良好时机。

二、技术受体行为分析

技术受体是技术的接受者、使用者,技术受体就是运用从外界获得的技术,服务于自身某种目的或从事某项生产经营活动,这里的技术受体主要指企业。在技术转移中,企业的科研能力、技术需求度、组织形态、财力、发展战略都将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一)企业的科研能力

企业的科研能力决定着技术转移的可能性。由于客观原因,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对企业来说,在科研人才、资金、设备等科研资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技术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就成为可能。企业的科研能力除了决定技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往企业转移外,还决定了企业对这些技术的对接能力,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就北京地区为例,从2010年到2015年6年期间,企业在R&D经费投入上增加了2018084万元,增幅达75%左右;而且企业科技资金投入比例在当年科技投入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详见表3)。从2010年到2015年6年期间,企业委托科技项目增加了11336项,增幅达53.57%;而且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在当年科技立项比例也不断增加(详见表4)。

(二)企业的发展战略

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发展战略,战略和发展目标的不同选择将影响企业的技术引进类别和技术引进方式。选择长期可持续发展,并以提高自己的技术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主要会引进一些能够通过企业消化吸收并不断改进的高水平技术,这种技术将有利于企业在引进技术后,通过自己的后续开发,实现技术不断更新而延长技术的寿命和增加技术的竞争力。以短期快速发展为战略重点的企业,则会引进那些能够快速实现产业化并马上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技术,因此这样的企业对所引进的技术要求不会太高,采取的引进模式也不会太复杂。

三、技术转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政府

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政府部门支持技术转移主要是通过完善制度环境,如建设法律体系、制定促进技术转移的相关政策、设立组织机构、建立激励机制等,同时给予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

(一)政府是技术转移法律的制定者和组织实施者

我国已经形成了促进技术转移的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要素流通体制的基本运行构架,搭建了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相对于法律、法规而言,产业政策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强的特点,而且较易修改。比如北京市出台的“1+6”政策体系、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鼓励技术转移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都大大推进了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技术转移的进一步发展,相对灵活的产业政策必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政府的公共投资和对科技资金的支持,对技术转移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北京地区为例,从2010年到2015年,政府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见表5)。从2010年的8218234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3840231万元,增幅达68.4%。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比例也基本保持在50%―60%之间。由此可见,政府的公共投资和对科技资金的支持,对技术转移将必然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国家战略科研活动对技术转移有着巨大的影响

国家战略科研活动,是指由国家为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优势以及其他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而有计划、有组织的重点投入重大战略科学技术的研究,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政府组织、政府拥有产权,并由政府控制其技术试用范围的科研活动。以北京地区为例,国家科技项目在科技研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2010年到2015年,国家科技项目逐年增加(见表6)。

综上所述,影响技术转移的主体因素很多,但技术供体的科研能力和对技术研发的价值追求,技术发明人对特定技术价值的判断,技术受体(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战略,政府的科技立法、科技政策、公共投资和对科技资金的支持,以及国家战略科研活动对技术转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改变,进而影响和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李家洲,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副教授。蒋同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一篇:离人工智能奇点还有多远 下一篇:奢侈至极的宫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