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时间:2022-03-07 02:03:5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要】

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因此,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必要引起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变革。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的改革至关重要,为此,我们主要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备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初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备茶树育种、栽培及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茶事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茶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及各种能力(包括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开设相应的课程。

(三)“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生产育人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更好地服务临沧茶业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和强化服务技能,充分利用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导向作用,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目前,已与云南滇红集团,正大集团(云南区)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施“231型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构建的内涵,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生产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计划随着季节走,根据生产季节及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同育人环境,将学生三年(6学期)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阶段(即第1、2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加技能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即第3、4、5学期),其中第3、4学期在学校、企业进行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经济管理服务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培训,并将部分课程的学习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挂钩,第5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个阶段(即第6学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包括撰写毕业论文和补充选修一些学分。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符合我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始终能够接受到适应个体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根据新时期社会发展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本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为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职业能力提升课七个类型,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素质教育,注重理论的应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强调实践性、技能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始终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也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所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以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综合,职业资格认证为促进”的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2010级为例,专业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5.1%,而且专业实践教学可开出率100%,实际开出率可达90%以上。

(三)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础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保证完成国家课程体系规范的前提下,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生产、加工产业链中各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结语

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突出课程改革,才能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开发主要根据茶叶生产加工领域及其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和广泛的社会调研,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依据茶叶产业链中各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参照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茶叶生产加工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伟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1:136137

[2]刘亚.深化高职院校合作育人的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59

[3]刘雯,罗尧成.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1,24:6164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2C121);云南省高职教育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1YGZ08)。

作者简介:

于龙凤(1971-),女,汉族,黑龙江五常人,博士,教授,现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研究工作。

上一篇:国际贸易学专业社会调查教学改革与思考 下一篇:调查研究出口退税制度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