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

时间:2022-03-06 11:33:38

不良贷款发展趋势及影响研究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放出天量贷款。在信贷投放的不审慎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急速扩张,贷款挪用及贷款集中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将会增加,进而会影响银行的赢利性、流动性和偿付能力,甚至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所以要从提高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权责制,从体制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建立健全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等方面加以防范。

关键词:天量信贷;不良贷款;不利影响;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61-02

1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截至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规模已达42.6万亿元,其中2009年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0.6万亿元,为历年之最。尽管今年来统计数据显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保持双降,但实际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考证。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如果出现高速反弹,且不能及时识别、防范、化解,将有可能危及银行业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 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及成因

2.1 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多次双降,表明我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余额实际上是低估的。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的主要原因归功于贷款总额增长以及政策剥离,实际情况比想象中的严重的多。不少银行的实际经营水平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中国银行在改组过程中实现“双降”,可是改组后又重回过去主要靠增大贷款量而稀释不良贷款的老路;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尽管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低水平,但是比较贷款总量的过度增加,情况不乐观。2009年,中国银行业放出天量贷款,天量信贷在给银行业绩带来支持和强有力的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使银行未来面临不良资产大幅增加的风险。这是因为不良贷款率是“滞后性”的总量指标,当分子和分母的数据不是在同一个时点上显示时,这样的不良贷款率,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它并不能表示银行新增信贷的风险程度。2009年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主要是由天量信贷使分母迅速增加所致。因此,不良贷款余额将更能反应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而未来的不良贷款余额很有可能上升。

2.2 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成因

(1)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可能出现信贷投放的不审慎行为。

2009年信贷增长集中在一季度,1月份是创纪录的1.62万亿元、2月继续突破万亿元达1.07万亿元,3月份竟然破1月份的纪录达1.89万亿元。如此高密度的发放贷款,银行在利润的驱使下,降低审贷标准,向高风险企业、投机型企业发放贷款,银行资产的风险增高。

(2)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可使不良贷款上升。

2009年天量信贷中,有40%流入到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中。地方政府的资金原本应由财政部提供,但我国银行代行部分财政支出,把一部分信贷资金用于财政性支出,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除了传统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土地储备、国资经营等领域成立融资平台外,还在第三产业如文化等行业成立融资平台。这些融资平台相互独立,地方政府没有独立部门或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大部分融资平台“暗箱操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存在管理失控的危险。融资平台公司本身也缺乏有效地公司治理机构,内部控制措施薄弱,信贷资金风险较大。尤其是融资平台公司的资金运作缺乏人大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地方政府使用的随意性很大。由于投资方向多为公益性基础设施,不会产生市场平均的经济效益,融资平台的经营活动不具有可持续性,会在不确定的将来给地方政府带来财政危机。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为1万多亿元,2009年中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目前,地方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负债率极高,举债速度还在加快,但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难以偿还,而使银行陷入财政陷阱。

(3)贷款挪用于股市、房地产使不良贷款上升。

贷款的企业中存在将贷款挪用于开具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或将贷款用于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房地产等资本市场的现象。2009年有近20%的贷款流入到房地产领域,而挪用的资金更是无法计量。一旦贷款挪用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的领域,不良贷款将上升。

(4)贷款集中度风险加大。

由于信贷投放扎堆到基础设施领域,面临贷款集中的风险。虽然从各家银行来说,信贷投放仍然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从全国宏观层面上把握,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银行贷款的行业、地区、客户集中度越大、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3 不良贷款对银行及金融系统的影响

银行的金融安全主要由银行的经营效率所反应。在所有的因素中,不良贷款反映银行的经营效率,进而又影响银行的赢利性、流动性和清偿能力。银行的大量资金被确认为不良资产时,流动性危机就发生了。

(1)不良贷款对银行赢利性的影响。

不良贷款将影响银行的赢利性、流动性、偿付能力。在会计核算上,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要相应的增加资产减值损失,而资产减值损失是冲减当期损益的,所以,不良贷款增加得越多,对当期利润的负向影响也就越大。不良贷款的增加使银行利润持续的减少将最终威胁银行的生存能力。2009年不良贷款的余额为4264.5万亿,不良贷款率为1.6%,银行的利润6684.2万亿,假如银行不良贷款率再上升0.5个百分点,那么银行一年来将无利可图。逐渐增加的不良贷款减少了银行的利差,利差反映了一个银行的经营效率,由于不良贷款的利息收益不能计算而且银行为不良贷款设置了各种准备金,使银行的利差在不断的收窄。

(2)不良贷款对银行流动性影响。

不良贷款减少了信用机构的流动资金头寸。不良贷款影响了借款者和放款者双方的利息。当银行资产被确认为不良贷款时,不良贷款使得贷款中的一部分资金在流向银行时速度变缓,表现为只能流向银行一部分或是根本没有资金的流入。这就使得银行没有充足的资金去发展优质客户和进行理性投资,阻碍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收益能力。

(3)不良贷款对银行的偿付能力影响。

利润和流动性下降最终将影响银行的偿付能力。当银行面临巨大的不良贷款,出现流动性危机时,银行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偿付客户的存款。为避免银行危机的蔓延构建金融安全网,中央银行充当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满足银行的偿付需求。

当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的利润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亏损,银行就会紧缩银根,提高利率,靠借入流动性资金维持经营的企业经营难以为继,一旦资不抵债,必将引起违约破产,将给银行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而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使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如果发生挤兑,将使银行破产,危害金融稳定。

如果发生危机将首先从中小银行开始。这一方面与不同规模银行自身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有关,尤其是大型银行在近些年来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和银行改革逐步显示出风险管理的成效;另一方面也与其客户群体存在差异有关。小银行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调整能力有限受危机影响较大,同时中小企业本身生命周期较短,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大。大银行的大型企业客户占比高,这些企业财务能力雄厚,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比较规范,经营能力相对较为稳定,同时能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自身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再次,2009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利差缩小,各家银行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不同程度地采取“以量补价”的策略。国有商业银行在大型项目、大型企业的竞争中迅速地击败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样使中国的银行业竞争由服务业竞争下降为规模竞争。由于利润增长的压力,中小商业银行被迫大规模向非优质客户贷款,加大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4 防范不良贷款的几点建议

(1)提高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拨备覆盖率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信贷交易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际上,自2008年底至2009年初,银监会连续两次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尤其要求五大国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由原来的100%提高到150%,银监会等管理机构应密切关注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的实际情况。

(2)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权责制,从体制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关于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授权制的讨论由来已久,在授权决策上权、责、利不够清晰,存在集体负责,实际上无人负责的现象,致使信贷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现代商业银行权责制度建设,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透明度,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3)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治理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构筑一个安全、流动、高效的管理平台。一是完善授信风险机制。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业务环节中分段管理,相互制约,相互独立。二是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检测体系,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信贷风险发生。三是全面推行五级分类,统一不良资产质量统计口径,反之统计口径不一出现监管真空。四是加快信贷人员队伍建设,实现信贷人员集约化管理。

(4)建立健全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首先监督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企业作为贷款最终运用者,是控制不良贷款的源头。银行应强制规定企业充足流动资金,监督企业行为。再者,对于一些担保手续不全的贷款应尽快补全有关手续,确保抵押贷款的抵押权有效。逐步减少信用贷款量,规范完善担保抵押手续,整体实施担保与抵押体制。另外应按规定提取适当的贷款风险基金,加强对贷款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资本比率,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合理配置银行资产。

参考文献

[1]赵洪丹,丁志国,赵宣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真的双降了吗?――基于2003-2009年上半年的数据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571-73

[2]王千红,樊新民我国银行也不良贷款率下降的理性思考――基于双因素贡献度的实证研究[J]金融领域,2010,(4):93-96

[3]普华永道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61

[4]李晓西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影响及对策[J].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39-240,20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转轨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