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

时间:2022-09-08 01:22:15

PAC理论在人际冲突处理中的运用探讨

摘要:PAC理论主要分析人们在交往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对实际交往效果的影响。了解PAC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交往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适宜的反应,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PAC理论;人际冲突;人际沟通;启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37-01

1 PAC理论概述

PAC理论是加拿大的伯恩博士在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成人自我状态(A)、儿童自我状态(C)(见图1)。

PAC理论认为,人际沟通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1)平行性沟通。

这种沟通是互补的,是人们预期的反应,可以使双方沟通顺畅,关系良好。这样的交往有六种具体形式:P-P型、A-A型、C-C型、P-C型、P-A型、C-A型。

(2)交叉性沟通。

这种沟通是交叉的,双方不能获得适当的反应或预期的反应,沟通信息会受到阻碍,故沟通会中断。这样的交往有四种具体形式:AA-PC型、AA-CP型、PC-PC型、CP-CP型。

2 人际冲突的PAC归因

人际冲突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沟通不足或不当,在人际沟通中,个体的三种不同心态所发出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信息内容与信息情感两个方面[见图2]。

P心态A心态C心态

由图2可以看出,三种心态的信息内容都具有合理性,但三者的信息情感却各不相同,难免会产生人际冲突,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沟通过程中信息内容和信息情感出现偏差。

沟通过程中,传信者在发出信息时,不仅表达了相关内容,同时也包含了信息情感;对于接受者也是一样,不仅接受的是具体内容,而且也在接受信息时产生一种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中的“内容”和“情感”哪部分比较重要,对于沟通双方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二者之间易出现偏差,故而使沟通得以持续进行。

(2)“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的出现。

即在人际沟通中,交往双方中有一方以不良P心态发出信息,另一方出现对应的不良P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P-P交往;之后,有一方中止P心态,转到不良C心态,另一方也随之出现对应的不良C心态,从而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C-C交往。这种交往心态组合可以表达为: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模式,其结果往往是在双方无预谋的情况下,形成严重后果,是造成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3)沟通过程中心态结构的僵化。

即在人际沟通中,沟通者不能灵活地转换自己的心态,而是固守于某一种心态结构。事实上,每个人在人际沟通中都受会交往环境的影响,僵化的心态结构不利于人际沟通的顺利进行,甚至会造成人际冲突,是不可取的。

3 PAC理论对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启示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作者总结出几点处理人际冲突的建议:

(1)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尽量采用互应式沟通。

在人际沟通中,双方的交往心态具有对应性,而在应答时具有调节性。即甲乙交往时,若甲以某种交往心态发出信息时,乙可以形成与甲相同的心态,采取与甲相同的心态反馈信息,也可以中止这种与甲相同的心态,而主动调节到另一种心态发出信息。例如,甲以A姿态出现,乙也以A姿态出现。双方都以协商式的情感传递合理的信息,从而保持交往的持续进行。再如,甲以C姿态出现,乙则以P姿态出现。甲以任性的情感传递任意发挥的信息,而乙则以命令式的情感传递合理的信息。这样一来,双方形成互补性沟通,也易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互应式沟通可以使我们在人际沟通中有意识地觉察自己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作出适宜的反应,避免不必要的人际冲突,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

(2)尽量避免“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的出现。

人际交往是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许多矛盾,易形成“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引发人际冲突。所以,为了减少人际冲突,在人际沟通中,当交往双方有一方以不良P心态发出信息时,另一方应及时转换心态,最好用成人刺激诱使对方的心态调整到A心态,形成AA交往,这样可以避免形成一个或几个回合的P-P交往和C-C交往,从而避免”P三P-C三C不良交往心态”的出现。

(3)保持动态的心态结构,以变应变。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际沟通也不可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它也会随着环境和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应当始终保持动态的心态结构,以变应变,避免不必要的人际冲突。

参考文献

[1]王飞.社区警察人际交往的PAC理论及其训练模式[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4):86

[2]巩振兴.PAC理论在警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7,(10):5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与实践 下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