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时间:2022-03-06 08:55:49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摘要:配网线路电压质量的稳定运作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地区的电网系统的各个运营环节,是电能网络建设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配电中低压线路改造的指导方针,切实做好供用电检测,有效调节配电网电压的动态运转,从而保证城市电能产业稳定良性协调地运营发展。

关键词:城市中低压;配网线路;电压质量;技术改造;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配网线路电压安全系数作为一项衡量电网系统运转状况的行业性指标,不仅直观地反映了输电线路的安全质量信息,而且也从侧面体现了配网运营的经济指数。电网系统的供电、用电等主要运转环节最终都要归于与用户用电联系最为密切的配电作业,而配电网络电压安全系数的高低极大地制约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营状况,尤其是中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建设更为关键必要。在电能资源输送流转与居民实际用电需求产生比例失调的现阶段,加强配电网中低压电压技术的改造革新,巩固配电系统运转的可靠性,有效提高配电网络的整体安全系数,降低居高不下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已经势在必行。

配网线路电压技术的属性特征

配电网电压改造建设技术是一项专业性、体系化、系统式的作业工程,其主要由架空式线路、电缆管线、物理杆塔、配电变压器、补偿电容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等一系列组件共同构建。配电网通常依据电压的等级来划分品类,目前一般分为三个类别:高压配电网(35—110KV),中压配电网(6—10KV),低压配电网(1—5KV)。这里以中低压线路为例,在平均用电量巨大的城市地区,尤其是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标杆的国内一线城市,由于电网系统的负载量基本维持在峰值,所以即使220KV的超高标量电网也有相应的配电作业功能。

而从当下我国城市地区的配电网络架设构建格局来看,由于市民节能用电理念的提升以及环保式生活模式的改变,一批具备生态清洁、经济安全的配电技术纷纷被推广适用,其中尤其以分布管理、自动应用为标致属性的DMS技术最为吸引眼球,也最具备开发利用前景,这也是笔者将在下文重点阐述的中低压配电网构建的核心模式。

DMS,中文翻译为“分布式电网管理系统”,是一种新型、高效、集约的先进智能的自动化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配电自动化机组、地理信息监测系统、配电网络重构组件以及配电信息管理模块四大部分。它的诞生以及应用,迅速地缓解了城市用电的巨大承载压力,也有效降低了配电网络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发的配电安管系统。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罗列分析了该系统的显著特征:

首先是网络化的构造模式。DMS采用建模与拓朴相结合的构建模式,包含状态估计模块、配网检测模块、网损统计模块、压降分析模块、负荷调节等等数量众多的基础组件共通组建成为一个涵盖广泛、功能丰富的网络系统,使得配电作业完全在网络化的群组中运转,从而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隐患、找出症结所在,最终解决问题。

其次是智能高效的配电管理。由于采用了计算机群组协同管理的模式,所以DMS系统的操作都依托智能移动终端与计算机软件程序的无缝链接,由配备智能遥控器的工作人员散布各个监测站点,持续反馈站点现场的信息传送至主控制中心,从而实现了高效实时便捷的配电安全管理模式。

第三是配电系统的自动化。该系统通过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电子组件的协调配合,可以定时、定点地设定配电安检工作,基本上实现了“无人值班”或者“单人值班”,有效节约了人力投入成本。

配网线路电压质量的瓶颈境况以及既存问题

城市地区由于是社会经济和群体集散的汇流地,所以消耗的电能资源数量巨大。尤其是在节奏日趋急速的工业化城市生活逐渐成为主流的社会形态,电能网络系统的承载压力也与日俱增,配电网安管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呈现复杂多样,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数据分析,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集中性问题:

首先,110kV线路的配电半径电质量相对较低。110kV线路在城市地区的应用量相当大,尤其是在高耗能的传统型也练锻造行业,这些耗电大户的配电压强都达到了220V的标量电压限度,所以导致配电网经常处于负载状态。城市地区的配电线路想打一部分是陈旧的放射式接线类型,另外还有部分需要缓冲处理的lOkV线路。这样一来,在城市地区用电高峰期,电压波动幅度会骤然增大,配电线路末端电压则随之降低,继而导致配电变压器出口处的电压相对较低,无法及时缓解来自管道线路内部的强大负荷,最终造成配电线路短路、瘫痪。

其次,配变容量呈现不均衡态势。目前我国城市地区普遍采用四相供电的配电模式,而采用三相供电的居民也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城乡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在经济区划上并不属于城市地区,但是在行政区划上隶属城市地区统一管辖,而且和城市地区的中心区域共同使用一条配电输送管线。这些过渡地区的配电变容量普遍不足,尤其是35、25导线截面偏小,无法满足该地区迅猛增长的用电需要;而城市中心地带的配电变容量则普遍改进,需求量也日趋饱和。所以在用电高峰时段,二者对于单条线路能源的争夺就必然剧烈,最终必然导致配电安全问题的丛生。

第三,中低压电网配电半径重叠冲突。城市地区的配电变压器布点虽然已经非常广泛细致,但是由于城乡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还未完成旧线路改造的“新城区”也被划归城市地区统一配电。而“新城区”的低压线路配电半径都相对较长,而且用电量巨大,所以使得其用电负荷迅速增长扩大,严重影响了城市地区的整体配电质量,随之也产生了配电线路频繁短路、焦化等恶劣后果。

配网线路电压技术改进拓展的具体措施

首先,增加区域的变电站数量,提升整体的配电基数。在具体的实施架设中,需要根据城市地区(包括城乡过渡地带)的负荷密度和110KV线路供电的半径来确定变电站的最终选址,一般情况下,110KV线路供电半径应当控制在15kM以内,当然,在实际的工程架设中,也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水平进行切实针对的选址组建。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努力做到经济适用。

其次,110kV线路系统的无功补偿改造。通过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110kV线路补偿点适宜一处铺设,最多不要超过两处。而根据110kV线路的负荷分布情况,在架设线路负荷相对集中的节点处安装110kV线路无功补偿装置最为经济划算。在假设中,基于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最大限度维持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则前提,需要采购质量相对高、操作简便的机械器材,从而提高铺设作业效率。

再者,低压自动化配电线路架设。该改进工程主要针对处于城市地区低压电网后端的数量众多的小型电机群组,这些耗电组件的供电半径较长,而且末端电压较低,在城市用电高峰期无法完全发挥其原有的辅助动能作用。所以我们适宜采用分段补偿的基本原理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改造架设,除了精密的数据计算外,还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实地勘测实验,从而最终确定线路架设的基本组件和具体措施。

结语

配网线路电压的改造建设是一项具备基础性、组件式、长效化的综合性作业工程,在整个电力运营系统中发挥着更新调节的关键效用。从满足居民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以及保证电能输送系统的安全稳定的立足点出发,进一步加强配电网线路中低压电压的检测,稳步细化具体的线路电压改进的环节步骤,快速有效地降低配网线路电压事故发生率,牢固夯实供电系统的综合实效,继而提升整个电能行业的竞争力,最终实现电能产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张国进.浅谈如何做好中低压配网管理工作[J].城市建设, 2010(12).

[2]朱勇.典型设计,优化运行,加快推进中低压配网建设[J].中华民居, 2011(35).

[3]梁锦维.10kV配网系统可靠性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 2011(37).

[4]王思乾.浅议低压配电网线路的无功补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2).

上一篇:公路路基施工及质量控制探析 下一篇:试析过程控制论在海事廉政风险防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