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积累 才能形成能力

时间:2022-03-06 05:20:46

高考语文命题以能力立意,但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也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如汉字读音、字形,词语的近义词辨析、成语或熟语的运用。文言实词的释义、文言虚词的解析,还有诗文名句等更应算作识记类基础知识了。就能力而言,一份语文试卷所包含的能力无非就是“吸纳”和“释放”,或者叫做“听读”和“表达”的两方面能力。“吸纳”是指对文本进行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价等相关能力,“释放”是指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发表见解和主张的相关能力。前者主要通过“听”和“读”的途径获得思想,后者主要通过“说”和“写”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听”和“说”,都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但在高考语文尚未出现听力测试的情况下,“听”、“说”能力的测试都是难以在试卷上呈现的,而只能以书面上的“读”和“写”的形式呈现。因此,高考试卷中的“读”,不仅仅指“阅读”能力的考查,还包括一部分本应属于“听”的能力考查;高考试卷中的“写”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考查,还包括一部分本应属于“说”的能力考查。就目前高考试卷结构来说,试卷两大部分,一是阅读,二是表达,这两部分看似都是能力考查,其实都是离不开知识考查的,因为语文能力考查和语文知识考查本来就不能截然分开。知识考查一般是以应用的形式呈现的,能力考查一般是以相应的知识为依托的。考生只有准确清楚地认清高考语文试题的知识要素和能力要素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也错误地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立起来,仿佛知识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就会思维僵化,思维僵化就不会有思维发散,没有思维发散定会桎梏能力的成长,等等。其实,语文学习,离开了必要的“死记硬背”,能力就无从谈起,你不识记一定量的汉字和词汇,你不积累一定量的成语熟语,你不积累一定量的各种写作素材,你的语文能力从何谈起?你的语文素养从何生成?

任何一门学科的相关能力,都不是空中楼阁般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学习和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的。数理化生是这样,政史地外也是这样,都是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相关的学科能力。只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基本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所依托的知识积淀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明显的层递性,体现不出外在的循序渐进式的层级体系。这就使有些同学误以为语文学习学不学差别不大,更不需要投入多少时间,有的同学还急功近利地认为语文学习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费时间而见效慢甚至看不到成效。于是乎,在高三阶段时间极其宝贵的情况下,对语文学习能省则省,能简则简,除了上课跟着老师听听,课外很少花时间去阅读,去练笔。长此以往,语文素养和能力就可想而知了。但以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却仍然以必要的语文素养为依托,没有语文积淀的人不可能具有良好的素养,没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也不可能具有高水准的语文能力。更何况,解答高考语文试题所依靠的语文知识和素养,来源广泛,体系广博,序列性差,阶梯性不明显,本来就是非一日之功便能奏效的,只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循环滚动、长期习养,才能形成

因此,语言积淀绝不能仅限于课堂,也不能仅限于课本,要注意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以大语文学习的理念,把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生活化,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诗意化,语文学习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生活中才能处处有语文学习的阳光。笔者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凡是考入北大清华的高材生,其学习语文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加大课外阅读量,用他们的话说,“语文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读’出来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这些经验就充分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课改构建了学习的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笔者以为这些选修内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优越性,首先就表现在它的量上,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保证语境语感的潜移默化。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经典文本和诗歌美文时,便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各种语言方式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形象化、更多样化,使自己的语言更流畅、更优美。最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如何表达人生,从而拓展自己视野,提高自己能力,提升自身素养和品位。

当然,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要提高语文高考的应试能力,还须有选择地“做题”,并提高“做题”的质量。

对所做的题,一定要弄清所以然。与其盲目地囫囵吞枣地做10个题,不如切实把一道题搞明白。如为什么答案是A而非B,正确答案正确在哪里,不正确的答案又错在哪里:这个题目检测什么知识,考查什么能力,体现《考试说明》的什么要求,都应该了然于胸。做一套试题,弄清哪几个问题,掌握哪几个能力,这样随着自己弄清的问题越来越多,疑问会越来越少,能力自然就越来越强了。

上一篇:画外人生等 下一篇:意在笔先,立在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