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口译教学

时间:2022-03-06 04:45:17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口译教学

【摘要】翻译工作是我国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翻译事业也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口译是一种翻译活动,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方式,做口语翻译,也就是在讲者仍在说话时,同声传译员便同时进行翻译。为提高翻译人员素质、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口译教学工作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心理认知活动贯穿在口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探究,旨在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口译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32-01

一、认知心理学内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它研究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它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等研究人的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认知过程,包括对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的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分解为一些阶段,即对从刺激输入到反应这样的全过程进行分解。通过测量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来以此确定这个过程的性质和与其他过程的关系。

口语记录(出声思考)也是认知心理学家、特别是研究思维的认知心理学家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与其他客观方法相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结果。

二、认知心理学与口译教学

口译是一种翻译活动,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的方式,做口语翻译,也就是在讲者仍在说话时,同声传译员便同时进行翻译。为提高翻译人员素质、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口译教学工作不容忽视。近些年来,我国口译教学活动也与时俱进应用了新兴学科来辅助教学,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就是认知心理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究口译教学不仅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信息在口译活动中的传递过程,也能帮助学生简化学习方式,高效学习。

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口译是在借助认知知识的基础上,处理、分析、推理、理解、记忆、表达听辩语言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不是单一进行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在口译过程中,关键是怎样更高效的节省储存、编码、输出这个过程的时间。口译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所要翻译的全部内容,还必须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快速启动逻辑分析,对语言内容进行积极快速的编辑和处理。

在口译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口译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口译过程中脱离语言形式上的束缚,直接掌握住实质性的信息,充分理解其内在的内容。不要在口译过程中只注重语言结构的分析,要重视对说话人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在日常训练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积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系统,练习对翻译内容的综合信息处理。学生时常在口译听力理解训练中陷入对字词以及基本句型的束缚中,他们的翻译思维局限在翻译内容语句的顺序,含义逐一的进行辨识和理解。如果出现了句子较长、结构较复杂的情况,学生的认知就会产生影响。最终信息接收不完整,甚至有时候只能接收孤立、单一的词语,影响对信息的整体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一点,在平日的学习中着重培养思维方式以及反应能力,通过高效的训练设计,让学生学会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有效的忽略具体的字、词、句,只关注于所表达的综合信息。可以让学生自行练结复述某一个句子、语段以及语篇。教师需要注意地是严格要求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不是单一地背诵,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训练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持之以恒,可以通过多样化方式进行训练,既可以一句多种翻译,也可以通过字数限制来提升学生的概括内容,还可以通过时间限制来锻炼学生的掌握能力,还可以将较长的文章进行浓缩,学会提炼语言的精华。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我们可以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意义相同的描述。

在口译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记忆练习。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学生的长期记忆以及短期记忆的训练。作为一名口译人员,所要翻译的内容涉猎到各个行业,信息内容丰富而专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不断扩大知识面,训练学生主动养成长期记忆的知识资源,并不断积极扩充。在口译中,所接触的翻译内容其实是快速的在翻译人员的知识储备中进行广泛的联想,激活翻译人员之前记忆中的词语、语法、表达方式等等。如果翻译人员的知识储备较少,或者平时训练基础不扎实,那就会导致对所要解决的内容生疏,感到费时费力,难以完成任务。从这点出发,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设定口译任务和范围,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丰富背景资料,让这些内容在大脑中形成知识背景,再随后的口译中,学生就会积极的激活大脑中的信息,就会快速的对所翻译内容进行信息整理,并加以丰富。短期记忆训练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组块,让学生对词类等进行归类,根据属性给所记忆的单词进行分类,再加上特定的语言环境,学生会不断的发现短时间记忆量不断提升。在课堂中教师的记忆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对源信息语言的形象化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以及内容形象化。不要忽视视觉信息的记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它比语言信息的记忆量要大得多。教师在口译教学中,训练学生把源语言信息形象化的储存在大脑中,构建起一种心理或者语言情景,加之之前记忆的词语,记忆的效果会有很大提升。

综上所述,心理认知活动贯穿在口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在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综合口译中的认知特点采用高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口译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晓英.帮助学生实现口译“信”的标准――记忆心理学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5年03期.

[2]孔菊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谈口译中的短时记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张发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在口译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5期.

作者简介:

郑薇巍(1982.4-),女,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学。

上一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培养初探 下一篇:浅谈高校大学生话剧的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