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创新

时间:2022-03-06 02:28:12

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创新

【摘 要】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学校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团管理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部分。文章以松江大学城为研究实例,分析了大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薄弱、内部管理模式混乱、定位不清晰、管理助力不足等方面,并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创新进行对策研究并提出可行化建议。大学生社团管理应注重招揽人才、找准定位、争取支持、创新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管理;管理创新

社团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日益彰显。社团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社团发展的好坏以及社团功能是否能发挥。社团管理确实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受社会环境、学校需求、校园网络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社团管理面临着许多问题,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社团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团管理的内涵

大学生社团是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例的基础上,在学校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由学生组成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组织。大学生社团管理是指以社员为中心,对社团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从管理主体来看,大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因此管理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充当的是宏观调控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从服务对象来看,大学生社团的基本服务对象是学生,以社员为中心,以满足社员的要求为基本目标。从生存模式来看,学生社团以成员缴纳会费,相关企业的赞助以及学校划拨资金的支持为发展资金基础,在此基础上完成服务学生和帮助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大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大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理论知识薄弱、内部管理混乱、定位不清晰、管理助力不足、管理水平弱等方面的问题。

(一)社团主题实践的理论知识薄弱。据了解,大学生社团的成立一般都要经过特定的审核程序,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来说,是由社团发起人把关于社团的章程、发展以及未来一年的活动整理成策划书交由院校两级组织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则社团成立。这过于简单的审核程序,让社团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隐患。首先,社团创立需要与自己社团相符合的宗旨,这种创建模式很难把社团的宗旨的意义落到实处。其次,由几个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自行组织创建,因此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关于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不够,很难把社团发展壮大起来。

大学生社团一般都是挂靠校院两级团组织,由学校安排或社团发起人自己寻找一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是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活动,保证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老师,对学生社团肩负着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组织建设指导工作。据调查,高校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一般由团委老师或者专业老师担任。但由于多样性的社团工作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团委教师一方面忙于大量的行政工作,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对社团大型活动的指导任务,难以对社团有太多的指导。而专业老师除了授课以及肩负本院系的一部分临时性的行政任务外,还要自己做科研,也就很难对社团做到全面的指导了。因此,大学生社团理论知识薄弱的局面一直存在。

(二)社团内部管理模式混乱。当前,大学生社团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这些社团内部一般设立少数管理岗位,以此来组织活动并对整个社团进行管理。首先,当前的社团一般设立办公室、宣传、策划、外联等管理部门,缺乏专业的社团活动的组织管理部门,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确,使得整个社团的管理相对松散。其次,社团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没有自己的制度特色,而且社团的激励制度也不够完善,社团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学校的推进或者是个别管理者的策划,难以真正的凝聚社员的力量推动社团的发展。再次,目前社团还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一个社团设置两个督导员,没有专门的督导部门,没有关于督导的详细制度,不利于有效的监督。

(三)社团定位不清晰。首先,对外部环境认识不清。在社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能全面的认识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与未来的出路,没有全面客观的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劣势,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难以明确发展目标。其次,对内部环境把握不够,社团组织对自身的发展使命缺乏准确的认识,未能按照社团成立时的宗旨来开展活动,甚至有的社团在创建社团的时候宗旨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容易盲目跟风,在激烈的竞争中迷失。再次,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部分社团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从而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在社团的发展中也就缺乏指导性的文件和纲领。

(四)管理助力不足。首先,从资金方面来看,据调查,社团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是会员会费、外部赞助以及学校的资金拨款,来源有限金额有限,导致社团的发展在很多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支持。其次,从管理人员来看,学校人才有限,还有一大部分忙于学生会、团委、学习培训班等这类事情,社团的特色不明显就无法吸引人才的加入,另外,社团人才的选拔也没有特定的标准,全都靠广而泛的竞职演说,甚至有很多岗位是内部选定,人才选拔的质量大打折扣。人才的匮乏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社团没有足够的能力来组织好活动。最后,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基本处于宏观调控的状态,对社团的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支持,也缺少对校内社团发展的全面的规划和管理,社团发展缺少一定的助力。

(五)社团的管理水平不够,组织服务能力不强。首先,因为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等原因,社团活动的策划以及组织能力方面受到种种限制,活动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社员也会因此而丧失积极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次,社团的组织发展能力有限,社团不仅要服务于社员的现在,也要为社员的长远发展而服务,就目前的调查来看,大学生社团缺乏这方面的服务。再次,社团活动形式单一,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社团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抱着学习知识、开拓视野、认识朋友、充实自己的目的的社员最终失望离开,社团就变成社团管理人员和一小部分社员的社团,组织服务能力大大削弱。

三、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创新

(一)招揽人才,加强管理。当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社团面临着很好的历史机遇。以松江大学城为例,2014年,松江大学城共有在校学生 名。庞大的学生群体为社团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因此应该抓住机遇,完善人才选拔制度,做到能者上任,尽可能的招揽更多的人才。在社团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组织各方面的专业培训,提高社团管理人员和社员的素质。其次,要加强管理,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指导社团的发展。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更要积极落实制度管理,营造出社团规范化管理的气氛,增强社团凝聚力。在社团内部,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责任,做到权责明晰,并对违反规定破坏社团氛围处于一定的惩罚,增强办事效率。再次,每一个社团制度和规划的制定倒要做到适合自己社团的现实状况,做到不盲从,以此来明确发展目标,指导日后社团活动的开展。

(二)找准定位,谋求发展。首先,分析社团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社团作为一个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就外部环境来看,社团处在一个只有学校和学生以及部分社会机构的关系网中,做到符合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明确学生需要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尽量争取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与时俱进。就内部环境来看,明确宗旨,做好规划,以此指导社团的发展沿着自己的宗旨发展。其次,分析社团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征。大学生社团面对的都是在本校的大学生,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方向走到一起,这就让社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多样性与随意性。因此,社团要研究学生的喜好以及现有社团的不足,从而明确自己社团发展方向,为吸引社员奠定基础。再次,分析社团服务的基本特征。要明确社团的发展过程中服务的对象是学生群体,要分析他们需要什么从而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争取支持,储备资源。首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社团要积极的提高自己的社团水准,开展有质量的活动,吸引众多的社团,让学校对社团予以重视,从而争取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其次,争取社会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社团也应该积极关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并结合自己的社团情况制定政策,利用政策优势努力寻求政府的支持。另外,社团也应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努力争取到社会机构的支持,比如资金的赞助,以此来帮助社团的发展。

(四)创新模式。据调查,现阶段由于网络的发展,部分学校都有自己社团联合会的主页,社团招新与社员资格的认定也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但是,现阶段的社团管理并没有充分的利用好网络,大部分社团还停留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模式的创新很重要,首先,从办公方式来看,利用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速度,利用网络进行宣传,进行社团招新和社员资格的认定,另外,在网站上以论坛或者问答等形式与社员进行沟通。利用网络的便利,既可以做到无纸化办公,也可以拉近社员与社员之间的距离,活跃社团气氛,增强社团凝聚力。其次,从活动形式来看,要创新活动模式。如今的社团虽然种类很多,但活动形式却很单一,据调查,大学生普遍都倾向于实践性强、学术性强的活动,类似于集体出行、创新大赛等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社团的管理必须要脚踏实地。从宗旨的制定、到发展路径的规划、再到活动的执行、后期的总结,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好,提高社团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树薇,唐恩思,李晓静.新时期高校社团管理创新研究[J].社科纵横,2009(6).

[2] 胡建军.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3]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6).

[4] 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 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J].青年研究,2005(4).

基金项目:2013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x1315009)。

作者简介:程玉莲(1975- ),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师。

上一篇: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管理研究 下一篇: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处分权保障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