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探究

时间:2022-10-25 09:03:05

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探究

[摘要]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这种非均衡性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且在这种非均衡性基础之上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克服传统区域研究中的重富传统。在这种非均衡性基础之上运用经济驱动力探讨了如何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区域发展 经济 非均衡性 循环经济

适宜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和目前不适合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可以利用这种区域发展差异实行优势互补。这正是中国的大国优势为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实施提供的天然禀赋。中国的发展现状是必须发展经济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不能过度破坏现有的生态系统,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在考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的基础之上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市场规律与生态规律同构,在增进财富的同时实现生态文明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虽然意味着一些区域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但是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使得各个区域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那么国民经济发展在增长的持续性方面可以获得不同区域持续发展的先后推动。一些区域经济发达,工业体系完备,可以实行循环经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发展循环经济所必需的清洁技术的创新研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农业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现阶段不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可以研究尝试农业的循环型生产模式,或者一些小循环。先行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其经验和模式为那些现阶段暂时还不适合全方位推行循环经济的区域利用其后发优势借鉴运用其他区域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参考,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的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区域划分首先应该按照国家“十五”和“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所确立的“四大板块”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精神将区域划分为四大块:东北区、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考虑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还要受资源种类和丰度,环境承载力,经济技术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将东北区进一步划分为东北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区进一步划分为北部沿海区,东都沿海区和南部沿海区,北部沿海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区进一步划分为黄河中游区和长江中游区,黄河中游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长江中游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西部区划分为西南区和西北区。西南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广西。西北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二、基于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克服传统区域经济研究中的“重富”传统,促进区域间和谐发展

在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中,相当一部分忽略了弱势区域或弱势产业。不论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还是区域增长极理论都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农业和农业部门属于从属的地位。缪尔达尔的因果关系理论,弗里曼和克鲁格曼的中心-理论以及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都强调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规律,忽略了不发达地区、农业等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中央政府的政策无论是建国初期的“以农补工”政策,还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政策,这些政策关注的焦点都是区域经济的增长特别是发达区域经济的增长。这样的结果使得一方面落后区域及农业等弱势产业的发展问题逐渐被边缘化,区域差异日益扩大。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果加剧了区域发展与生态系统恶化的矛盾,资源生态系统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正视我国目前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现状基础之上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一个区域内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平衡,通过市场作用使循环经济的参与者都能从代谢和共生的循环产业链条中获得利益。循环经济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企业内的物质循环――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第二层次是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农业)园区;第三层次是整个国家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由于制度和技术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中的小区域模式。小区域模式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实施封闭的循环。比如说在大型企业内部或者工业园区这种封闭式的循环比较常见,但是小区域模式对技术要求较高,会增加生态成本。只研究小区域模式循环经难以真正实施。在考虑不同区域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习俗等因素存在差异的前提下,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既可以兼顾小区域模式,又有助于向第三层次循环经济过渡,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平衡。划分不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对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理论分析。对于一些以农业为主或者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区域,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有助于克服传统区域研究中的“重富”传统,改变我国区域研究中落后区域被边缘化的现状。发展循环经济绝非发达地区的专利,经济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类的幸福,而非简单的GDP的增长,生态环境是人类幸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当物质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幸福和GDP就不相关了。

三、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外部性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于1890年提出。庇古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因此外部性理论也称庇古理论。外部性是相对于市场而言的。如果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就会出现外部性。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负外部性)。区域之间由于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也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受有限资源的制约,区域之间就会出现帕累托不最优,无效率和不公平问题,在不同区域之间实施循环经济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和推进区域公平,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更趋于频繁。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内化区域之间的交易成本以及克服区域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尤其是可以阻止负外部性以乘数效应进行扩散,这些优势在生态工业园区上得到体现。生态工业园区是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是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目标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组织生产,使园区内上游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生产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及清洁生产等手段,达到最终实现园区内的污染物“零排放”的目的。在生态工业园中利益是连接各方关系的纽带,对上游企业而言,是将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为下游企业所需的原材料,提供给下游企业使用。但由于上游企业加工处理废弃物的过程需要消耗能源,也可能需要新增设备或技术投资,其直接经济效益通常要低于投资成本,甚至远低于投资成本。因此其向下游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价格往往偏高,如果不能将原材料降下来,下游企业很可能通过其他的供应渠道购买更廉价的原材料。这样循环链条就会断裂。即使是被奉为圭臬的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目前也受到这种利益关系的困扰。在同一个区域内交通成本并不高可以借助“绿色网络”的力量,降低上游企业提供的原材料价格。

非均衡性基础之上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消除区域之间的负外部效应,通过市场竞争,限制或取消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完善法规标准把“问责制”和利益挂钩,把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成果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迫使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主体充分利用资源,消除负外部性,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立华.区域乘数效应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安排.经济评论,2007,(6).

[2] Hirschman, A.O.(1958),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3]Friedmann, J.(1966),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study of Venezuela. Mass: MIT Press.

上一篇: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广西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及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