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紧缩城市”的可行性

时间:2022-03-05 10:29:50

浅析“紧缩城市”的可行性

摘要:从人性化角度分析目前城市紧缩化的优点和弊端,指出紧缩城市是未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对真正紧缩城市模式还缺乏足够的探索,笔者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紧缩城市;可持续;弊端;趋势;探索

对于城市“可持续”性探索是近年来城市学家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国外很多城市专家将这种研究锁定在“紧缩”方面,他们认为城市只有适度的集中才可能带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西方关于“紧缩城市”的探索已近百年的历史,直到今天,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及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

城市一系列问题追根到底是人口的过度膨胀及对资源的过度掠夺引起的,为了使城市达到一种可持续状态,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将城市适度集中从而达到紧缩状态,这样便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人口最大化、最优化分布(人口问题始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看起来似乎非常合理,但是它的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首先这种物理意义上的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内部矛盾的激化,这种“化学反应”取决于居民对环境的承受度。社区的人际关系既是复杂的但又是不容忽视的。居民长久生活在房价过高、可能环境恶劣的环境中,大部分居民就会选择迁往郊区,这种“内空外延”式发展不仅使城市得不到集中化,甚至是空前更大一次分散化,它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要远远超过预期的想象。

城市只有形成高度“向心式”的紧凑模式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应,问题在于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如何让居民去认同和接受。首先在一个高度密集的社区里,居民的职业和身份各不相同 ,统一感不再成为约束居民行为的道德标准,取而代之的是矛盾的化身;其次,这种高度集中化会带来城市的更加拥挤不堪,生活质量下降让居民感到不舒服,人们就会质疑政府,认为政府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政府的一些措施也置之不理,这种失控局面成为犯罪的导火索,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的隐患。再次,“紧缩城市”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巨系统,高度集中化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势必会引起交通更加拥挤(如果处理不当)和环境更加恶化,当这种恶性循环成为一种 “不治之症”时,很多人不得不向郊区迁移。

中国曾有不少学者提出模仿西方人建设卫星城,既然分散和集中都行不通,何不如二者折中,建立一种既分散又集中的“花园城市”模式,这些模式虽然也取得一些成就,但随着时间的证明,它并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良方,对于昆明而言,要在其周围建立卫星城,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昆明属多山地区,交通极为不便,市民不会选择将时间浪费在往返的路上,这种空着的卫星城仅仅成为了政府的一种经济行动。

交通自城市诞生之日也随之产生了,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世界上却没有一个国家能解决交通问题,这是一个事实,作为中国城市规划研究者,应潜心做好研究,不能心态浮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模式”来(注:中国模式是笔者杜撰一个词)。

未来的中国将面临小汽车的时代,但城市拥挤却达到了空前,城市的拥挤其实是交通的拥挤,而交通拥挤的罪魁祸首是小汽车,如果让这些小汽车在地下跑(很多著名学者曾这样提过),可是一旦小汽车在地下发生了堵塞,解决办法将会更加困难,因此,地下是行不通的。

正确引导小汽车的发展是缓解交通的一个行之有效措施,为了鼓励居民减少使用甚至不使用小汽车,应该提倡以步行和公交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与 “紧缩城市”模式并不相矛盾,如果运用适当反而会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居民乘坐公交或步行完全是出于一种自愿的行为,并非强迫。因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规划前优先考虑公交与步行系统,使其方便、快捷不受任何交通工具的干扰;第二,公交系统与步行系统应有巧妙的衔接,居民不论逛街到什么地方,总会享受到舒适、便捷和便宜的公交车;第三,将公交主要路线布置在地下,地面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开辟若干条覆盖整个城市的旅游专线,上下结合,整个系统与步行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第四,地下公交出站口应涵盖城市各大重要节点或风景优美地段,这种让人感到快乐的出行方式会让更多的人逐步远离小汽车。

我国现在仅私人小汽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2000万辆,每年仍以大幅度递增,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更好的迎接他,而非消极的一味排斥的思想,让小汽车行使在地面上,尽量完善地面非公交车道路系统,保证二者不受相互干扰,具有独立的监管体系,同事让居民逐渐淡化私家车的优势。

注释

[1]吴良镛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城市分为5大系统,各大系统共同组成城市的复杂“巨系统”。

[2]据“春城晚报”(2010.8.6)A9版报道,昆明市规划局已开始逐步开始打造安宁、宜良、富民等卫星城。

[3]要想让私家车真正从中国人观念中谈出还需要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与社会的文明程度相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私家车发展还算是一个新鲜事物,炫耀的心理仍占据上风。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The Cityin History:its origins,its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ospect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

【2】 (英国)迈克•詹克斯,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理论译丛)(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

作者简介:汪晓圆(1984- ),男,湖北随州人,西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通讯作者:唐岱(1961- ),男,云南昆明人,西南林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上一篇:班组文化在建设中的创新 下一篇:杭州近现代(1840~)公园发展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