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小学生“计算易错”六策略

时间:2022-03-05 08:58:23

矫正小学生“计算易错”六策略

摘 要: 针对小学生计算错误,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计算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重视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口算能力,打好计算基础,让学生改掉“粗心”的毛病,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运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狠抓错例分析,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计算能力等策略进行矫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错误 矫正策略

小学生计算出错是经常发生的事。我们认为“计算易错”大多是由学生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同时有口算不熟,算理不清,概念法则理解不透等知识方面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矫正策略。

一、激发计算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投入高度热情,将单调乏味的计算讲得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对计算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计算兴趣。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借用多媒体、卡片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重视算理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全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王元有句名言:“数学学习的诀窍在于理解透彻,掌握扎实。”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教学西师版数学教材两位数乘两位数,12×14就是求l4个12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4盒的支数是多少,即4个12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12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然后相加。接下来,再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口算能力,打好计算基础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在小学阶段要求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10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等口算的算理和算法,它是其他一切运算的基础。因此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并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组织扎实有效的口算训练。如每天课前三分钟可进行口算专项训练;课后组织互出题练习,还可让家长参与。训练题量可由少渐多,难度由浅入深。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口算速度,达到熟练化。

四、告别“粗心”毛病,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计算“粗心”做错题与不会做题的结果都一样,都会造成失分。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认清计算“粗心”的危害,停止用“粗心”当成退步的借口,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计算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

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如计算0.38×99=,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产生进位错误,但是如果把99看做(100-1),原式变为0.38×(100-1),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则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五、灵活计算方法,提高练习质量

计算教学要注重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一是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并能处理好计算题一般解法和简便解法的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简便运算的优越性,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如:计算100.1×89.8时,可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100.1×89.8=(100+0.1)×89.8=8980+8.98=8988.98,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是提倡学生计算多样性。以“减法简便计算”为例,在探讨287-9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这些算法:有的把287分成200和87,用200-99=101,101+87=188;有的把99分成90和9,用287-90-9=188;有的把287看成300,用300-99-13=188;有的把99看成100,用287-100=187,187+1=188,有的用横式直接算的,有的用竖式计算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六、重视错例分析,精心设计练习

要想有效减少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找出计算“错误点”,追问学生“错在哪里?”,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原因。教师要把在计算方面的易混题综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练习、对比练习、应用练习。如:学了混合运算后让学生计算“1800÷25×4”和“1800÷(25×4)”;“4×4÷4×4”和“4×4÷(4×4)”,通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通过针对性练习,学生明白“相似简算特征的习题”与“具有简算特征的习题”的区别,提醒学生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应用简便运算。

教学实践证明,采取以上策略,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避免在数学演算中出现计算错误,从而夯实数学基础,让学生终生受益。

上一篇:新课程体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下一篇:让小学数学教学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