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径探讨

时间:2022-03-05 08:00:53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路径探讨

摘要: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更详细地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虽然我国森林面积在逐年降低,但是有必要采用生态补偿机制来控制森林的衰减,提高森林的覆盖率。

关键词:生态补偿;森林;市场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早在2001年,中央财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专项用于重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试点范围包括河北、辽宁等11个省。重点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重点生态公益林一般位于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等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2004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正式建立,其补偿基金数额由10亿元增加到20亿元,补偿面积由0.13亿hm2增加到0.26亿hm2,纳入补偿范围的由11个省区扩大到全国。截止到2012年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已达90亿元。

目前,中央补偿基金平均补助标准为每年每75元/hm2,其中67.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7.5元用于森林防火等公共管护支出。补偿性支出用于重点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林农的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整地费和林木抚育费;公共管护支出用于按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区、湿地、水库等区域区划的重点公益林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病虫害预防与救治、森林资源的定期定点监测支出。森林生态补偿不仅对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对商品林也应实施补偿,而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自然保护区林等都需要进行具体的深入研究,根据不同的营林类型进行补偿。整合林业内部及跨部门的森林生态补偿范畴,为森林生态补偿拓宽其应有的资金来源,逐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非商品化价值,实现生态公平。通过分步骤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原则,根据森林投入及损失的机会成本,跨越到根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补偿,实现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量――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量――生态补偿时间的跨度。

2市场化的碳汇交易方式

碳汇是森林的众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生效,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启动,碳交易作为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一种企业减排的措施,逐渐发展、完善。《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或增汇项目获得减排指标,用于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减排额。这种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为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低于国内减排成本的减排途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除了以往的林产品、木材产品这些可见的实物外,森林的“碳汇”功能也可以进行交易,实现其经济价值。

早在2003年底,我国碳汇工作就开始起步,在加强碳汇知识的普及宣传、推动地方能力建设、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推进林业碳汇项目试点、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特别是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护国际(CI)等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宗旨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推进中国林业碳汇工作和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方面开展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从生态补偿的角度看,碳汇交易制度实际上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补偿,使得具有很强外部性特征的森林生态效益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交易手段实现了效益内部化。这也正是当今国际上正在推进的生态服务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实现形式,对我国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 建立私人企业的激励机制

生态效益市场化应促进私人企业作为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加入到市场中来。私人企业在生态保护的管理活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效益服务市场中存在各种各样潜在的商业机会,能够被私人企业所开发和挖掘。在保护区中,如果管理者与私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能够给生态保护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私人企业能够平衡保护区和当地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为私人企业进行保护区的开发活动提供一定的准入机制,发展与各级政府、社团组织的多级关系。其次,转变传统的商业模式。从仅提供资金转变为提供技术、创新手段、培训机制等商业模式。最后,多样化私人企业的参与方式,包括商业规划、风险资本投资、特许经营模式(concession arrangements)以及私人管理生态保护区。值得注意的是投资保护区的企业必须深入地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把生态保护作为企业使命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蒋天中.关于建立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补偿法规的探讨[J].农业环境保护,2011(9)

2蒋延玲.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J].植物生态学报,2012(8)

上一篇:园林绿化工程中大树移植技术与养护管理 下一篇:屋顶及阳台立体绿化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