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表现技巧类课程教学今析与改革

时间:2022-03-05 03:50:06

建筑表现技巧类课程教学今析与改革

摘要:传统建筑表现技巧课程内容与目标与当今建筑学教学体系已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分析该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必要性,揭开问题关键所在,通过授课内容的调整、课程体系的重建、教材的选取和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给出建筑表现课程的改革与探索方向。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表现;课程; 教学

Abstract:The content and objectives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performance skills course have been incompatible with the current architecture teaching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purpose and the need of the curriculum, this essay uncovered the key issues, and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lectures, curriculum Renewal,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re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is essay also gave a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the curriculum.

Keywords: architecture;performance skills;course;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0;TU-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54-02

1引言

在高等建筑教育体系中,通常会在低年级安排美术基础类课程,进而在中年级(2、3年级)安排对应建筑学专业要求的建筑表现技巧类课程,如建筑表现、建筑画等,名称各异,但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建筑表达展开:有如钢笔画、铅笔画、钢笔淡彩表现、水彩画法的建筑渲染、水粉技法绘制建筑效果图以及马克笔快速表达等。一直以来,建筑效果图的绘制是本类课程的结课作业,也是该课程的最终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十几年,计算机软件已经基本替代手工完成了建筑效果图的制作,由此而引发了关于以手绘为基础的建筑表现技巧类课程设置的必要性问题的探讨。要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建筑表现技巧类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必要性解析

建筑表现技巧类课程是全日制高等建筑教育体系中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开设的目的基本表述解析如下:

2.1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手脑感通能力。建筑方案设计是以空间思维为基础,以图形表达为语言的,任何一个拥有良好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均需要将其脑中的所思所想通过图示语言表达出来。在长期教学中我们发现,缺乏手头表现功底的学生即便有非常好的创作灵感,终究无法跃然于纸面,而那些有良好手头功夫的学生往往在设计过程中更容易迅速捕捉到自己头脑中闪现的灵感,设计因而进行得更加顺利,并且通过头脑图形纸面的不断循环思考,方案设计也进行得更有深度。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草图设计阶段,似乎完全无法使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思考,原因在于软件工具使用技巧的介入,使得建筑表达过于程式化,很难与不断变化甚至本就模糊的头脑风暴相适应,也因此,计算机辅助设计多用于成果图纸的表达,而手绘则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贯穿设计师的设计生涯。手绘一直被看作是专业基本功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手绘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手脑感通能力,是建筑表现类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一。

2.2培养学生建筑色彩的运用能力。学生在低年级曾学习过关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如色相、饱和度、明度、彩度、对比色等等,完成过单色渲染、色环制作等作业。如何将色彩良好地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建筑成果图表达中,则是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完成这一任务是建筑表现类课程设置的另一必要性所在。

2.3培养学生图解思考的能力。所谓图解思考,图即图形、图式语言;解即文字或理性思考,二者结合,是建筑学学生最常用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从建筑学学生的生源来看,绝大多数来自于理科,思维模式偏重于左脑思维(数理分析),而建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却多来源于右脑思维模式,即图形、整体、空间等,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大量的训练,因此会有建筑师视觉笔记的产生,即在写生、建筑调研、考察过程中采用图形记录与文字记录相结合的方式记录所看所思所想,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为建筑设计问题的解决做了素材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则通过记录建筑师视觉笔记的过程训练了图解思考的能力。此乃建筑表现类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三。

2.4培养学生建筑效果图的表达与鉴赏能力。在传统的建筑表现类课程内容里,建筑效果图的表达是一个重点,主要在于建筑方案的最终展示。近年来,这一部分工作已由计算机辅助设计所替代,在实际工程中,设计师也很少亲自制作效果图,而多是由专门的效果图公司来完成,但这并不表示设计人员可以不懂建筑效果图的表达,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设计人员的整体构思和建筑效果图的鉴赏能力,此为建筑表现类课程设置的目的之四。

在少数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建筑院系,基础美术教学由建筑专业教师完成,美术素养的培养和建筑学专业得到了较好的衔接与融合,上述内容往往渗透到基础美术的教学过程中而不单独设置课程。

由此我们了解到,由计算机软件替代了手工建筑效果图的制作而引发了关于以手绘为基础的建筑表现技巧类课程设置的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关键问题不在该类课程的设置目的上,并且,开设此类课程在那些不具备基础美术教学能力的建筑院系显得尤为必要。

3传统建筑表现类课程与当前建筑学教学体系的矛盾

如上所述,表达一幢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以及外观效果现在已经可以用计算机3D技术等相关软件来完成,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也都安排有相应学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于是,传统手绘越来越被认为是耗费时间的、无法修改的和不够精确的。尽管教学体系中安排了这样的课程,却总得不到学生的重视。

在上一节我们已经讨论过该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方向,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让课程内容符合今天建筑学教学体系与进度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4改革与探索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需加大“实用手绘”的分量,包括钢笔速写、铅笔写生、图解思考、建筑视觉笔记、色铅笔表现和马克笔表现,同时加强构图、色彩的训练。大幅面的建筑效果图的分量要适当减弱,目标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体会效果图的严谨性、培养其分别鉴赏的能力,而不能继续将建筑效果图的手绘表达作为最终目标。第二,在体系上需要重新认证。通过上述课程内容的调整,安排大课时的课堂训练已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长效性则成为重点。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进行的是技法的传授,另一方面则要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性格与绘画基础,给予分别的指导与建议。手头功夫非一朝一夕习得,需要长期的训练,并与设计思维的发展相统一,仅靠课上时间是无法实现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因此建立该课程内容体系的长效性十分必要。即给学生建立一套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均可运用的练习方法,通过这一方法或步骤,结合个人素质与基础,达到相当“效果”的方法。拿钢笔速写这一专题举例,哈尔滨工程大学的AITOP体系在钢笔快速表现方面就很成功,实践验证对学生很适用。建议学生不要局限于钢笔画范画的临摹,多做一些照片或实景的临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于绘画对象形体的概括提炼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摆脱钢笔范画风格笔触的影响,从而建立自己的绘画特点。

第三,在教材的选取上需要教师多方斟酌考虑,就当前的建筑表现技巧类教材来看,“一本通”很难实现,需根据内容安排挑选多本或一套,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建筑表现技巧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将分化为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层面仅就建筑表现技法而言,如何通过钢笔、铅笔、水彩、马克等工具良好的表达建筑是其目标;而与之相对应的头脑风暴的捕捉、手脑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设计思维培养的循序渐进则成为其隐形层面。

改革和探索会一直持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保罗・拉索著,邱贤丰、刘宇光译.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8 第一版.

[2]夏克梁.建筑画――马克笔表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3 第一版.

[3]张举毅.建筑画.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 第二版.

[4]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 第一版.

[5]贝蒂・爱德华著,张索娃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9.7 第二版.

上一篇: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好中求快 下一篇:河南地区办公建筑自然通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