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县域发展环境营造经济腾飞氛围

时间:2022-03-05 03:43:39

优化县域发展环境营造经济腾飞氛围

摘 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非公经济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金融机构对非公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强,但由于金融部门在信贷制度、机制及非公经济自身因素,突出地存在着非公经济组织渴求贷款,银行信贷如履薄冰,形成信贷双方“既爱又恨”,“一家欢喜一家愁”的局面。解决这一难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金融;信贷;非公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77-02

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既符合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又符合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特点。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非公经济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金融机构对非公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强,但突出地存在着非公经济组织渴求贷款,银行信贷如履薄冰,形成信贷双方“既爱又恨”,“一家欢喜一家愁”的局面。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金融制度性缺陷:信贷约束

1.机构收缩集约,县域金融边缘化。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实施扁平化管理,减少机构层次和管理链条,在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却无形将县域金融推入边缘化困境中。一是机构的集约化。2000年宕昌县域内还设有开展信贷业务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到2010年末,宕昌县国有商业银行仅剩农业银行,而且撤并了县以下经营网点12个,农村信用社撤并了8个,与2000年比,减幅达49%。二是信贷权限的集约化。突出表现为信贷管理权限的高度集中和信贷支持过度审慎,抑制了信贷的增长,使基层金融机构信贷功能萎缩化,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近几年贷款余额呈不增反降态势,金融资源从县域经济的退出之势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紧张状态。

2.非公有制企业信贷准入门槛高,信贷歧视化。一是信贷经营策略歧视。国有商业银行“抓大放小”经营策略,偏好“批发业务”,重点支持大集团、大企业、优势产业、优质客户,“规模论”、“成分论”的经营理念,强化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据对宕昌县两家金融机构调查,每年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贷,只有约1/3能得到落实,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二是贷款程序歧视。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时没有遵循客户是市场的原则,没有主动适应中小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时间紧、要求急、周转快的特点,仍单纯沿用对大企业的审查标准和办法,审批环节多,程序冗长,企业一笔贷款至少等一个多月,使企业贻误商机。

3.信贷管理责权利不对等,激励机制软弱化。金融机构实行的贷款责任人及风险终身追究制度,一味强调贷款的风险管理,忽视相应的激励机制建设,使信贷管理责权利失衡,抑制基层行和信贷人员放贷欲望,产生“惧贷”的扭曲心理。

4.农村信用社受经营规模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重任。

(二)贷款保障机制缺陷:风险难控

成长性中小企业风险大的特点与银行审慎经营企业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相悖。从贷款保障的角度来说,融资时仅靠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信用担保条件,是难以防范融资风险。 贫困地区信用担保机构的缺失及信用担保体系的尚未启动,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在某种意义上中介机构的不健全,放大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也降低了金融配置资源的信心。

(三)非公经济自身素质缺陷:先天不足

1.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由于非公经济起步较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发展、生产经营技能方面同先进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使贫困地区的非公经济在发展总量和经济效益上都低于平均水平,非公企业基本属于科技含量与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小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不强,难以赢得银行支持。

2.信息不对称,财务管理能力弱。贫困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管理模式,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失真,难以提供银行所需要的各项完整财务资料,银企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金融的支持。

3.融资要素不足,获取资金能力弱。贫困地区的非公经济绝大多数处于创业阶段、处于成长期,存在资本金不足,可用于贷款抵押的固定资产少等融资要素欠缺问题,加上信用等级低,使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二、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双赢机制

银行与各类市场经济组织是一对欢喜冤家,一赢俱赢,一损皆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支持,银行的健康运营离不开企业的创利,携手共进,互惠双赢才是唯一的选择。

1.不断推进和完善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大力强化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2.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于农业综合性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同时还应把涉及县域政策性的金融业务,诸如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等都纳入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中去。

3.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金融减负。政府应通过对金融机构实行与招商引资同样的优惠政策,将金融机构与外来投资同等对待;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奖励基金,实行信贷投入奖励制度;通过减免金融机构依法维护债权费用等为金融减负,调动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动性。

4.营造严明的制度环境,放水养鱼。政府一方面要规避职能部门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要对成长企业减免行政规费、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出资对成长型企业办理验资登记、资产评估、土地房产等证明,为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信贷资金开辟绿色通道。

5.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培植载体。一是要积极开展信用工程创建,创建“信用企业”,通过打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二是要夯实企业信用基石,培植企业信用。对企业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采取措施,联手打击,促使企业提高信用意识。三是应积极筹措担保基金,成立担保公司,破解非公经济贷款担保难的“瓶颈”。

6.金融机构要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营销力度,主动培育信贷市场。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储备和推荐有市场、有效益、还款有保障的项目,备金融机构选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结合本地实际,转变观念,积极营销贷款,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力求银企双方在破解县域金融边缘化与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切准联接点,达到金融与企业共赢。

7.要加快技改步伐,提高科技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非公经济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非公经济各类组织也应采取措施吸纳人才,引进资金,改造工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使非公经济从简单的量的扩张变为质和量的同步扩张上来,从而增强非公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和寻求金融支持的筹码。

上一篇: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价值维度及实施路径 下一篇:论生产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