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励

时间:2022-03-04 04:59:22

谈谈高中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励

数学是一门优美的科学,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着美的特征,展现着独特的风格。数学具有形态美,和谐、整洁、对称、有序;思维美,思路清晰、多向传导、构思巧妙;作用美,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历史美,每一个重要公式、定理,每一个重要方法,都隐藏着一个美好的历史故事。若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可以动人心弦,科学可以改善物质生活,则数学可以提供以上的一切。以上是对数学认识的最高境界,也是真正进入数学王国的人们的真实感受。然而现在我们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同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现有教材本身的应试针对性略强一些,常常觉得数学枯燥无味,而每次考试的题目难度相对于他们来说难度又偏大,因而很多学生慢慢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有放弃思想。这对于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伽利略说,大自然的书是数学写成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科学的本质是数学。现在的学生是下一世纪的中流砥柱,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那么一切尖端科学都与他们无缘。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呢?这已经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让学生“学有所得”,是发展数学学习动机的最主要手段。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动机定义为:在自我调节作用下,个体使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一个完整的动机概念应包括三个因素:(1)动机的内在起因(需要、驱力);(2)外在诱因(目标、奖惩);(3)中介自我调节(期望、自我效能、意志、反馈、归因等)。

数学学习动机是推动数学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数学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发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数学学习动机,就有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成绩只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检验,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在独立分析、认识问题后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科学的热爱和献身往往是由兴趣开始。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所以必须激励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动机。然而帮助缺乏数学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首先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并在进步中体验一种内部的自我激发。具体方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人类具有一种好奇求知的本性。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成功而不断变化。有的学生,因学习失败,学习困难而对书本知识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天生的和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为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保证学生既能较为轻松地学懂知识,又能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自觉学习。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安排的学习内容及教学方法则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内容的安排尽量不要过分繁杂,线条要清晰。

教师应设法把学生的注意集中于学习知识的活动中,排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干扰,如在使用幻灯片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使自己的影子投影到屏幕上,不需用时及时关闭电源。还可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如:在上高一《立体几何》的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之前,可先提一问题:建筑工人在用砖刀砌与地面垂直的墙面时,是否用了什么工具来帮助他判定他所砌的墙面符合要求?如有?是什么工具呢?这样学生很有兴趣,也很认真地开始学习新课,并能以互相讨论的方式,经过认真思考和恰当地应用所学的定义、定理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2)学习内容难度恰当,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要求:优等生应加强对其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加深和拓广;中等生应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后进生则应加强基础知识过关训练,使其学有所得,不断进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在《不等式》这一章“不等式证明”的学习过程中,对优等生的要求是证明的各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反证法、放缩法和函数单调性法。中等生则要求熟练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而后进生只要求重点掌握比较法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加工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使用眼、耳、口、手等感觉器官,使得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外负担,让学生不再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是一种享受,从而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二、把握教学难度

数学学习的目标设置是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很大差距,而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变得更加令人感兴趣。如:在《解析几何》中有关直线系和曲线系的问题,直接使用直线系或曲线系方程,可以很快解决与交点有关的许多问题,思维灵活的学生,用来得心应手,兴趣盎然,思维更加活跃;而思维僵化的学生则很难理解这些方程,更不用说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能依靠繁复的计算,势必导致产生厌倦情绪,因而把握教学难度及情境创设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应根据学生个人的情况,学生也应参与目标的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使其内在动机进一步激发。一般来说,目标越具体,兴趣就越浓厚;恰当的数学学习目标的设置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成功的经验能使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当然学习目标的设置还应该稍高于先前已有的学习水平,使他们产生一定的紧张情绪,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标太高或太低都无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

一个人专心志力于业余爱好之中,或者全力以赴地参与到解题活动中,都可描述为“自我卷入”,当智能受到挑战的时候,自我卷入就达到顶点。问题是如何才能促使学生“卷入”学习任务之中去呢?首先,教师应设法使学生在卷入学习任务过程中不会受到失败的威胁,相反,应使学习任务变得更加容易完成,使学习因此受到促进。还应设法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促进学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促进卷入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如:在均值定理的应用过程中,虽然都会念顺口溜“一正、二定、三相等”,但当它出现在具体的题目中时,很多学生却漏洞百出,特别是涉及三项均值定理的使用时,最容易出现“没有定和或定积”、“在拆项过程中不考虑相等的情况”、“涉及常数项的处理”等问题。如:在椭圆和双曲线的教学中,如果采用比较手法,学生的兴趣明显浓厚得多,虽然不能避免繁琐的运算过程,但由于两种曲线有很多相似之处,运算量可能大一些,但实质上已经把后面的工作也一起做了,心理上感觉不是很困难。这样既减轻了负担,又对两种曲线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以后整个圆锥曲线的学习也有很大好处。

四、激发竞争学习动机

运用小组竞争的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变得更加积极,较少像过去那样消极被动;学生之间相互提供了关于自己学习的深度及如何学习的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后进生稳步前进,并在前进中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兴趣。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等活动方式。

有一种活动方式就是每周六精选一些前面所学知识的小综合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由教师全部批改,再让出一节课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一个题目。原则上是全班同学依次序讲,若有不会的题目,往后面轮,下次这个同学重讲。实际上这种情况基本上没有出现,因为一般同学发现自己哪个题目有问题,恰好又是自己要讲的,那他就认真请教做得好的同学给自己讲清楚,因为谁也不会愿意在自己讲时出现问题。这样的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互助学习,对优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1)当小先生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因为在给别人讲清问题之前,自己必须首先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2)当小先生有助于增强自我意识,增强学习的调节能力。为了考虑自己是否讲得清楚,必须学会“审查”自己。

(3)当小先生有助于自己在知识上查漏补缺。在教别人时,别人会提出疑问,有助于优生发现自己未考虑的疏忽或未准确理解的知识。有的学生的思维已经相当严谨,甚至能提出教材上习题的漏洞。

(4)当小先生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降低孤独感,增强自我价值。减轻了“怕别人超过自己”、“总想夺第一”的心理压力,从而取得成功。

五、教师作用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要形成对人类本质的恰当的哲学观,并加强个人的性格修养。学生喜欢一个教师,爱屋及乌,就会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间接因素,必须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心。有自卑感的学生,不会接受老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老师的歧视,认为:“说我不行,我非要证明给你看我行!”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有效地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重视集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较好,才能使学生心情愉快,学习有兴趣,对成功有信心,勇于探索。课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还应给予一定的评论与指导,提供克服与改正错误的方法,这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励与保持是很重要的。

从以上的一些措施来看,首先肯定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是促进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其次,采取一系列综合配套的激励措施,能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从而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成果。

上一篇:论听障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下一篇:函数单调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