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教学中的预习与练习

时间:2022-03-02 10:02:40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预习与练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英语更是如此。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足见预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谓预习,就是在老师授课之前,自己先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觉得预习在英语学习中显得更为重要。老师们都知道,不管是课文前面的“预习”还是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它们与课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属教学内容之列,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能忽略它们,更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用好预习与练习呢?

1.预习可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通过预习,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扫清障碍,对“敌”“我”双方做到“知己知彼”,争取主动。中学生学英语,“怕出错”是最大的心理障碍。这影响了课堂的听说教学。预习可使学生对将要讲的新内容有初步印象,心理上有了准备,从而扫除了语言上“说”的障碍,增强了学生听说的信心和勇气。课堂上听说教学活动就可顺利进行了。同时对单词的音、形、义基本掌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也基本弄清楚。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大容量活动,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形成自然的语言环境。特别到了高中阶段,内容多而复杂,如果没有一定量的有关内容准备,是很难适应新的课堂教学的,预习也就愈加重要。预习后上课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要点明确,精力集中,印象深刻。

2.预习可有效地转化差生,避免两极分化

预习有利于扭转学习的被动局面。我认为差生主要是基础不牢,知识不牢固,“拦路虎”较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以致于内容掌握不好,造成“恶性循环”。俗话说“笨鸟先飞”,差生应从眼下做起,提高每一课的听课质量。预习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步骤。一方面可以复习新课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听课时的“障碍”。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积极性。再者教师在课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部分学生就能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听、说、读、写活动了。这样,使学习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了自学英语的能力,学习成绩也就会相应提高,两极分化现象就可有效解决了。

3.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个人是否能成才有重大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是靠自学成才的。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学校只能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而大量的知识要靠走向社会后去自学。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预习是其重要步骤。它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需要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长期坚持,又可培养和提高独立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预习可以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关键和难点。例如,预习英语课文,不只是通读一遍,还要有一番揣摩、比较和查对的深功夫。功夫下大了,会产生一种“开窍”感。这是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的表现。通过做预习笔记,还可提高课堂笔记水平,这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

4.预习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和温故知新

学生预习中独立弄懂的内容,经过积极思考,很难忘记;没懂的问题,听课时经教师的点播会豁然贯通,产生深刻而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即使在预习中有理解错误之处,当听课中得到纠正之后,有了正反对比,印象也会深刻的多。同时,学生在预习中碰到以前学过的知识,会主动去复习,去查阅工具书,进一步巩固旧知识。

本人的实践证明,抓预习和不抓预习,教学效果大不一样。以学生预习为基础,采取自学、问答、讨论、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有效避免两极分化,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它是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练习应具有针对性。练习必须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围绕教学内容的中心去练习,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2.练习应具有趣味性。根据学生好玩的特点,要求每位教师采用愉快教学法,让学生在“乐”中学。因而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以故事、游戏等的形式出现,不仅避免了单一练习的乏味枯燥,而且保持了练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节课中注意力集中于练习、听课等各个不同环节的教学中。

3.练习应具有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其含义有两层:其一,课堂练习要体现层次性,要做到练习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综合,根据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其二,练习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练习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自己应达到的水平,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同时,也做到了“因材施教”。

上一篇:基于强化理论设计远程虚拟实验室 下一篇:试谈地理课改中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