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三点思考

时间:2022-02-28 10:56:59

对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三点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 问题 对策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37

实施新课程以来,数学探究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无论是教研课、公开课还是观摩课,大家都会以教学中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作为衡量这一堂课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把探究性学习仅仅看成一种“时尚”对吗?披着“时尚”外衣的探究性学习存在哪些误区呢?

一、 探究内容“无味”――视“探究性学习”为唯一方式

现在,一些教师认为,在一堂课中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只有通过探究学习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于是,把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理念的标签贴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不管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合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教师都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四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怎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这个概念,组织了学生进行了猜想、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十几分钟下来,仅仅完成的是“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建立。试想,花了这么多的教学时间仅仅产生这样的学习效果值吗?其实,探究性学习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方式,我们不能把“接受学习”拒之门外,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要视教学内容而定,像“四边形”的概念这一定义性的知识就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因此,教师要从以下两方面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选择。一是减少无价值的探究内容。例如,像小数的加减法,分数的乘除法等计算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知识的迁移等方式进行学习;像约数、倍数、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一些概念的教学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的讲解获得。二是突出适合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圆锥的体积等操作性强的内容,就适合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像百分数、统计、利息等生活性强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的方式进行。

二、 探究过程“无趣”――探究活动类似模仿

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课堂上,为了保证探究性学习能够顺利进行,教师总是对学生的数学探究进行模仿与示范,而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表面上看十分热闹,实则无效。这样的探究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开展的探究活动也是无意义的。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是这样组织学生对“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的关系”进行探究的。他先让学生去测量几个不同大小圆的周长及直径,并记录下来,学生完成以后,让他们把每一个圆的周长的长度除以直径的长度,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一结论。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经历探究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为什么要把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呢?在同一个圆内,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如果不是同一个圆呢?两个圆(相等或不等)之间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全部没有了,但这些问题却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最好动力。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探究的活动与载体。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先给学生观察一些圆形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想去量一量每一个圆,去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这样,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

三、 探究结果“过虚”――课堂成了优生的“舞台”

不能否认,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些优生确实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却“一无所获”,与优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教师却回避了这一事实,在课堂上,当探究学习结束时,仅仅让优生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则成了“听众”。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后,请学生进行交流,往往几个学生把问题回答完了,教师就比较满意,似乎表明全班学生都会了。透过这种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为“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使我不由得想到: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缓慢的学生是否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了?

所以,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教师的焦点要集中于班级中的一些数学学困生,因为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差,思维能力也比较低,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例如,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去,碰到学生有学习上的困难就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也可以让组内的小组长帮助他们开展一些数学探究活动,帮助他们一起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去。这样,就能够达到各自优势的互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责编 林剑)

上一篇:以情境为依托 创建生活化英语教学氛围 下一篇:解决问题教学的四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