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评论体论说文

时间:2022-02-28 10:15:50

文言文阅读之评论体论说文

【解题钥匙】

评论,重点是对特定事物的分析、评价,指明优劣得失,分析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表明自己或支持或反对、或赞美或贬抑的态度。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清是非善恶、功过美丑,褒功扬善,贬过弃丑;或者总结经验教训,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一篇评论体论说文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评论对象交代得清楚;自己观点正确、态度鲜明。具体来说,评论体论说文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思想评论

常用释义正名法(把有关名词、概念的外延、内涵解释清楚)、揭示实质法(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把问题的实质揭示出来)、立标衡定法(拿出公认的标准来衡量所评价的对象,合则好,不合则不好,属理证一类)、推因论果法(说明或推断评论对象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影响、结果,也属理证一类)、比较异同法(即类比法、对比法,进行比较鉴别),等等。

二、驳论

多为反驳错误的言论,常用归谬法(按照对方的说法推导出显然荒谬的结论,以此证明它的错误)。这类论说文有一个专门的文体――辩。因为古代“辨”“辩”通用,有些文章标题中写作“辨”。辩即辨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读辩首先要明确驳斥的论点,然后分析其辨析真伪的手法。如阅读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就要先找出作者树立的靶子:成王以桐叶封弟,周公促成其事,然后分析作者论述天子戏言之谬的方法。

三、事件评论

常用立标衡定、推因论果等方法,此外还有述评合一法(寓评价于复述作品内容之中,也是例证法的一类)。这类评论体论说文除了在常见的论、说、原、序文、书信中会出现,更多的见于奏议中。奏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公文文体,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等。奏议属于实用性很强的政务文,不仅用于陈情、表意,更多用于议事、谏言、劝请、游说等。因此,考生在阅读奏议时,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注意结合文后注解对奏议的相关背景和类型作一定了解。我国各朝各代均产生了很多上书谏议、指陈时弊、规劝帝王的名篇。讽谏的内容不一而足,形式多样,有的针对人,有的针对事。一般来说,奏议都是一事一议。奏议用于向皇帝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或答复询问,所以所有的信息都一目了然,基本上按照“条陈事项――提出明确的论点――举例论证”的结构行文。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争臣论

韩 愈

或曰:“夫阳子①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书》曰:‘尔有嘉谟嘉猷②,则入告尔后③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宜,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④于无穷也。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V⑤,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LL⑥,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逸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

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己,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选自《韩昌黎集》,有删改)

[注]①阳子:阳城,唐代谏议大夫。在位时没有太多谏议,韩愈为此写《争臣论》以指责。②嘉谟嘉猷:谟和猷,都是计划、策略的意思。指好的计划、策略。③后:即位的君主,泛指君主。④熙鸿号:熙:明,光明。鸿号:大名。⑤V(yì):治理,安定。⑥孜孜LL(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揭示)

B.擢在此位(提拔)

C.闵其时之不平(怜悯)

D.而恶讦以为直者(攻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韩愈“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思想的一项是( )

①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②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③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V④孜孜LL,死而后已⑤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⑥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阳子既然是谏议大夫,就应该有所表现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让大家知道朝廷中有刚正的臣子。

B.韩愈认为,阳子那种不使做君主的人厌恶听到他有过错的做法,是在引导君主做错事。

C.韩愈认为,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能勤勉不懈,敬畏天神和怜悯天下百姓的痛苦。

D.韩愈认为,身为谏官有劝谏的重任,必须忠于职守,努力进谏,做一个直言的刚直臣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译文:

(2)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

译文:

(3)今虽不能及己,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译文: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 天 授 人 以 贤 圣 才 能 岂 使 自 有 余 而 已 诚 欲 以 补 其 不 足者 也 耳 目 之 于 身 也 耳 司 闻 而 目 司 见 听 其 是 非 视 其 险 易 然 后 身 得 安 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 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赞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未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见效)

B.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责备)

C.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一致)

D.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列举)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间接表现陆贽有才能的一项是( )

①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②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③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④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⑤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⑥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札子是臣下奏事时所使用的一种公文文体,本文援引史实,侃侃而谈,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B.苏轼极度推崇陆贽的治国方略,与同僚共同请求校正唐代陆贽的奏议,直谏应借鉴陆贽的奏议内容治国。

C.作者以唐德宗采用陆贽的意见使国家中兴为例阐述道理,以期引起当时皇帝的高度重视,可谓用心良苦。

D.苏轼认为陆贽的奏议聚集了古往今来的精华,可以作为国家治理的借鉴,只要反复熟读,就一定能够启迪智慧。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译文:

(2)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译文:

(3)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译文: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昔 冯 唐 论 颇 牧 之 贤 则 汉 文 为 之 太 息 魏 相 条 晁 董 之 对 则 孝 宣 以 致 中 兴 若 陛 下 能 自 得 师 则 莫 若 近 取 诸 贽。

上一篇:在生本、文本自然对接中构建高效课堂 下一篇:巧设问题 增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