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所有的善意和美德

时间:2022-08-10 01:00:28

今天早上有事,会比平常晚一点到学校。打电话给孙老师,她手机关机。打电话给宋老师,他二话不说代我去教室看班。同事之间的这种互相帮助,让我感动。今天还有几位小朋友帮我从办公室把全班同学的练习册抱到教室。大家都那么热情,很感动啊!

――沈丽新(班主任)

昨天王越不小心推到我,我撞到吴昊宇的头了。可是我不怪王越,因为她问我:“要不要去医务室?”我感觉她很关心我。

――孙永杰

数学课上,我忘带尺子了。郭一宁看到后把她的尺子借给我用。我感觉她很大方。

――孙志勉

“我看见沈老师特别早地进班看学生上早自习,不愿意麻烦别人而宁愿自己饿着肚子。沈老师真善良!我看见同学们来教室之后静悄悄的,就算整理桌斗里的东西也不影响别人。同学们的修养、习惯真好!

――孙老师(数学老师)

以上内容选自我们的班级日志《看见》,这是孩子们有空便喜欢阅读的文字。

班级日志取名“看见”,我在扉页上写了三行字来阐述这个名字的意义:“我看见,我自己和大家,所有的善意和美德。”我在一个孩子的日志后写了一句评论:“赞美别人也是一种能力!”

虽然我很赞同共情(这里指教师理解学生想法、感受、行为等的能力)的教育力量,我也很擅长对他人及时表达共情,但是,在对学生各种心理、行为表达共情的同时,我也为他们“看见”他人善意和美德的能力日渐退化而忧心忡忡。

如果陪伴孩子的过程只限于共情,哪怕再好地接纳学生对同学的各种抱怨、批评与指责,还是不利于他们的心智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年人对他们的共情是必需的。然而,具备“看见”并赞美他人善意和美德的能力,也是必不可缺的。

一、帮助学生学会正面沟通

因为我这个班主任善于共情,孩子们特别愿意跟我表达自己的各种委屈,或者投诉同学带给他的“不舒服” “不高兴”。每次孩子们跟我交流的时候,我真心理解他们的情绪,并及时共情。他们在我这儿表达过后,大部分孩子的不愉快情绪都能得到足够的缓解。

但是如果长期仅限于此,那么,我就是在纵容孩子成长为爱抱怨的人。这令我警惕。畅销几十个国家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明确指出,健康的沟通是:直接找那个和你发生问题的人谈,而且只跟那个人谈,和另一个人谈就是抱怨。这会形成三角问题,也会继续制造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渐渐地,在孩子来找我投诉他人的时候,我首先还是会说:“我理解你这会儿的心情,肯定不高兴。”但在这之后,我会非常认真地给出建议:“我建议你找那个让你不高兴的人沟通。你要直接告诉他:‘你这么做,我很不高兴,希望你下次不要再这么做。’”为了避免孩子没有勇气去找人正面沟通,往往我会加上一句话:“我在这边看着呢!你去吧。你要有礼貌、语气温和,但是要很认真地跟对方直接交流。”

教师面对学生的投诉时,如果不是劝诫这个不满的孩子,就是去找另一个孩子兴师问罪,这就相当于在鼓励孩子习惯性地把教师卷入他们的冲突中,并允许这个投诉的孩子在当前的情况下成为“受害者”,而且继续维持这种模式,去应对今后人生的挑战。尽管“劝诫”或者“兴师问罪”之后,表面上看来,可能化解了当下的困境,但其实并没有给予孩子所需的方法去处理他们未来生命中的问题。这不是正面沟通的榜样。

想真正做到帮助、支持孩子,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彼此正面沟通,并信任他们能通过沟通来化解彼此的冲突。让孩子学会与他人正面沟通,其实是给他们送了一份重要的礼物,他们将会减少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并习惯主动跟对方正面沟通,自己来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自省习惯

孩子们之间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大小冲突,其实都源于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不会去换位思考。他们能够敏锐地看到他人的过错,却不肯向内反省自己的问题。

因此,在面对投诉的时候,除了建议孩子正面跟对方沟通,我会注意用温和而有力量的语气问:“你自己是否也有让对方不高兴的地方?你们的矛盾跟你本人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提问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语气,最好是纯粹的疑问,而不是反问、质问。孩子的心都是最敏感的,他们完全可以获悉教师的语气究竟在表达什么。只有纯粹是疑问,没有任何批评、指责的意思,才能够触动孩子,让他自己去好好反思。

大多数投诉别人的孩子,在听到这些温和的疑问句时,会从“义愤填膺”转为“偃旗息鼓”。如此的次数多了,孩子们会日渐醒悟:“如果我觉得对方让我不高兴了,可能我也有让他不高兴的地方。”他们会循着这份自我认知去慢慢调整与他人的交往模式。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跟他人相处时,其实都不大可能把另外一个人改变成时时、处处让我们喜欢的模样。如果想要改变和他人不愉快的交往,那么只能先反思自己的问题,尝试体察对方的感受,然后自己作出一定的调整与改变。因此,学生养成了自省的习惯后,在面对矛盾与冲突时,他们就有更多可能去问责自己的责任,并因之改变自己的言行。而在这样“发生矛盾―自省―改变自己”的过程中,矛盾关系的另外一方才更有可能也去主动反思自己的责任,这样双方的矛盾关系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改变。

三、指导学生理解“善意”与“美德”

“善意”与“美德”是两个抽象的名词,教师可以在日常班级生活中用具体的形容词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

比如:周一,好几个值日生要参加学校各种训练,只剩下三个孩子打扫教室。我和副班主任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在一边收拾书包的男生俞杨听到了,淡定地说:“我来帮忙做值日吧。”平时俞杨的妈妈经常要到下午近5点来接他,在等妈妈的时间,他总是在门厅的阅读空间里看书、写作业。我当时就表扬了他。不仅如此,第二天我还在全班同学面前再次表扬他:“昨天,俞杨看到值日生少,就主动留下来帮忙打扫卫生。我觉得他非常大气!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比如,中午,爱活动的孩子都到院子里去玩了,爱阅读的孩子都留在教室里看书。我留意他们各自的活动,然后会总结:“我很喜欢中午在教室里的感觉。留在教室里的同学都特别安静,各自看书。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特别优雅,觉得我们的教室真是读书写字的好地方。我也看到了我们班的小葛在院子里活动的时候,不小心被同学绊倒在地,他笑笑就自己站起来了。我觉得他很明理,对同学很宽厚、很友好。”

就这样,“大气” “优雅”以及“明理” “自律”(这四个词也是我们班的班风)等具体的形容词成为孩子们能看见的善意和美德。

台湾教师苏明进在其著作《希望教师――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种能力》中指出,要教给孩子的第30种能力就是“学会赞美”。有一次他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孩子们写对五个同学的赞美并作为作业交上来。而在我们班,则要求把对他人的赞美写到班级日志里。大家有空就可以去取班级日志写,不论长短,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写你的委屈与抱怨,而是写你自己和大家的善意和美德。我们两位正副班主任,也一起参加这个活动,经常在日志上写下我们对同事、对学生的感谢与赞美。在我们的班级日志里,有越来越多具体的善意和美德被看见、被感谢、被赞美。

【结语】

学生到学校里,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就是学习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学校生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之道:既不动辄觉得受伤、自怜,也不随便抱怨、指责,而是习惯自省,具备“看见”并赞美他人的善意与美德的能力。这样,他们的童年才会真正欢乐,他们未来的人生才会真正幸福。

(责 编 卢丽君)

上一篇:浅议开发初中生写作资源的方法 下一篇:在生本、文本自然对接中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