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我们是否可以“宅”到底?

时间:2022-02-28 04:47:56

新媒体下,我们是否可以“宅”到底?

摘要:经济发展的今天,出去“泡吧”、“蹦迪”已经成为了一种过往,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OUT”了。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在流行什么样的休闲生活方式呢?那就是――“宅”。

关键词:宅;网络;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53-01

你宅吗?可能很多人不承认。那么现在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心理小测试,简简单单地就能透视你的性格本质,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宅”。测试结果仿佛是要把更多的人纳入到他们的“宅部落”中,壮大这个群体。而事实上,不管你的测试结果是“宅”或是“不宅”,通过这样的网络炒作,“宅”本身就能由一个意义单一的名词而延伸为一种现象,这就是网络的不可估量的力量。

提到网络,以及它的迅速而巨大的影响力,作为新媒体的一种介质,正是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宅男”“宅女”的前世今生

其实,“宅男”一词最早来自于日本漫画《电车男》,后来又延伸出了同类词“宅女”。“宅男”“宅女”是指痴迷于某种事物、足不出户、依赖电脑与网络的一群年轻人。《电车男》中的男主角在电车中邂逅了女主角并一见钟情,在一次英雄救美后,憨厚老实的男主角决定找机会向女主角表白。于是“宅男”的他在网络上征集表白方法,引起了网络上的一片热潮。而他也在网友的众多点子中得到一个合适的办法,并最终获得了女主角的芳心。

无独有偶,日本漫画《萤之光》里也有一个“宅女”。27岁的女主角雨宫萤的状态十分符合“宅女”的定义,她的经典语言是:“不要问我都干了什么,本人处于御宅状态。”这种出门时光鲜时髦,回到家就疲懒邋遢的生活状态引起大都市里很多年轻女性的共鸣,不少人纷纷发现,原来自己很“宅”。

当然,有人对此类生活方式不予苟同,但更多人说“宅男”“宅女”其实是最为真实、单纯、可爱的人。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御宅族”成为了现代年轻人时尚的生活方式之一。

二、是什么孵化了“御宅族”?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有其原动力,而原动力正是这件事物生存的命根。究竟是什么孵化了“御宅族”?冷漠、自我、计划生育、新媒体……其实是一个合力的效果。

计划生育让多子女、多兄弟姐妹的时代宣告过去,更多的家庭是六个老人对一个孩子。宠溺让这些孩子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而过度的自我也是他们冷漠的源头。他们就在自己的圈子中,或者是自己构筑的防火墙中骄傲地生活。而新媒体的代表之一――互联网,更是为他们能在自我的世界中自在生活提供了可能。

当然,“御宅”的人并不是全都是自私或者是心理有缺陷的。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有一种对“家”的依恋,选择更多时间在家中,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自身的休整与调养。

总言之,“御宅族”的产生不是偶然,也不是以上任何一种原因的结果,而是众多综合因素孵化的结果,与社会伦理有关、与计算机技术有关,也与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关。

三、新媒体的“宅”文化

在这个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要“宅”得自在,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最简单的是有一部电话或者是手机,外卖随叫随到,起码能解决吃喝大事。也能与外界随时沟通。有了互联网之后,“御宅族”的生活更加丰富。购物、看电影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交友……只要不停电,呆在家中可做的事情太多。

“宅”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现阶段的发展壮大还是在互联网上。一系列的“宅人网”针对“御宅族”的心理与生活需要设置版块。动漫、电影、博客、网游、BBS,是这些网站的主打内容。他们大呼“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宅’”,可见新媒体下“宅”文化的发展势不可挡。

四、“御宅族”的未来

网络化的普及,数字化的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否将让更多的人选择“宅” ?

既然是人性中的对“家”的愿望,既然是技术发展的结果,既然是能给生活带来便利,“宅”也未免一定是坏事情。因为,“宅”可以在家就能与工作伙伴共同完成工作,不用每天花几个小时的黄金时间去穿越城市,不用奔波于公司与家的途中,或塞在拥挤的马路中央,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因为,“宅”可以催生新的生产模式,让更多“家族式”或者是“族群式”工作室、小作坊形成,并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催生出“宅经济”,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

试想像一下,在上下班高峰期,一路畅行无阻,可以飙车到时速120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未来到底会是怎样,是无法预计的。因为我们无法预计新媒体的发展速度。但是有一点是可以预想的,那就是新媒体催生的绝不会单单是“宅”这一个小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一定会带来某些文化的崛起、某些文化的没落,甚至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改变。

不少领导人都说过:“摒弃糟粕,取其精髓。”虽然这种说法老套,但确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让我们迎接新媒体,乃至全媒体时代的盛装到来!

参考文献:

[1]郭秀荣,韦迎春,商金艳,刘庆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05).

[2]周慧.网络背景下“宅人族”现象的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7,(06).

上一篇:体操运动教学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浅谈个性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