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学生提问的艺术

时间:2022-02-27 11:45:30

浅谈促进学生提问的艺术

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提出问题会使提问者的心理指向集中在问题当中,甚至可能忽略其它内容,而对问题内容的关注和探究更加深入和持久,从而成为学习的有心人,并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教师交谈、讨论和研究,主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力求解决提出问题。然而现实课堂上却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人,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而学生――寻求知识的人,却不去问问题,越是到了高年级,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越少。对此,我们如何探寻工作的艺术,促进学生积极的提问呢?

一、 让学生在发现中提问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显而易见,学习的问题由学生提出是最好的,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与发现情境与已有经验、知识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发问的动力。例如:在教中国冬夏气温分布时,我没有像传统讲授那样:先列出广州、哈尔滨1月、7月平均气温数据,然后通过比较、分析的讲解,直接提出“为什么我国冬天南北温差大,而夏天南北温差小”等问题。而是先列出广州、哈尔滨7月气温,然后仅列出广州的1月的气温,并由学生猜测哈尔滨1月的气温,生活中长江流域的学生借用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一般不会猜中-20℃,当知道正确的答案后,自然会发现“哈尔滨、广州冬季气温相差怎么这样大”的疑问,接着学生再提出上述教师要提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问

地理知识的探究一般包含三个过程:即“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基本地理原理与规律)――“论事”(用原理与规律解释和化解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中的问题,寻求人地和谐发展的策略等)的过程。随着“知地”“明理”“论事”的进展,学生探究的范围越广、内容越丰、难度越大,问题也越多,甚至是连串的追问,特别是学生探究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提问的欲望就非常高,提问题的质量一般也不差,这时,一定要为学生预设良好的提问环境,如课堂的民主氛围、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例如:在探究“我国沿海近年来频发赤潮灾害”时,学生通过读图和阅看材料,很快就了解了“赤潮多发海域及位置特征、海域开阔程度、沿岸经济发展状况”等情况(完成“知地”过程);接着学生就问出了“赤潮是怎么形成的?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发生次数越来越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原因何在?”等问题,此时我及时鼓励学生借助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多角度分析赤潮的成因(师生互动,完成“明理”过程);这时学生认识了赤潮的成因和危害,自然进行了下一步追问:我们应采取的防治对策是什么?(小组讨论,完成“论事”过程)。整个探究过程,教师未作过多讲解,而是在学生自主提问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一气呵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 让学生在假想中提问

假想是现代科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想象力丰富的中学生容易习得的一种方法。当他们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与常理常规有异的假想问题时,都有一种要求提问并为之求证的冲动,特别是在自主求证遇到困难时,他提问动机就越强、问题也越多。此时教师一方面要肯定他大胆假设、大胆质疑的精神,另一方面要给予方法支持,如提示“地理假想问题一般是采取变位、变形、变向、变量、变质、变时、改变运动形式等方法获得的”,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提问的兴趣。适当地还可以提“如果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少,会对地球上五带带来什么影响”、“如果我国地势东高西低,会对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经典的假想问题,让学生触类旁通,自我提升假想问题提问的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寻求促进学生提问的艺术,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对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提高兴趣,建构知识,完成学业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提问可以保持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在各种情境乃至现实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中善于提出问题、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源于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同步得到培养。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优化整合 下一篇:关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有关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