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企业跨国并购

时间:2022-02-27 08:31:56

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企业跨国并购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跨国并购已成为FDI的主要形式,特别是随着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先对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就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进行了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相应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后国际金融危机;跨国并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15-02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在蔓延,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将逐步放缓,受来自于外部和内部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虽然我们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形势更加复杂,“牛市看股票,熊市看并购”,在经济反复之际,中国企业如何冷静分析,在捍卫自己利益的同时“走出去”在世界市场搏击成为关注的焦点。

跨国并购指一国跨国性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直至整个资产收买下来,可以通过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在我国通常把企业兼并和收购统称为企业并购。

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较晚。从1985年开始,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珠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才开始探索跨国并购之路。从1995年以来,全球跨国并购浪潮风起云涌,到2000年进入高潮。2002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额度为2亿美元,到了2005年已经达到65亿美元,2006年依然有90.89亿美元。2007年中国公司并购海外公司37起,较2006年的17起,增幅达117.6%,2007年总共发生了84起跨国并购事件,其中披露金额的63起事件,总额达186.69亿美元,相比2006年增加105.4%。

2008年,对于中国并购市场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以及当前经济结构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使得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更加迫切。出于维持经济增长速度所需的资源供应、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应对新形势下产业竞争的需要,国内企业在诸多领域展开了跨国并购,其中资源、机械制造领域尤其引人瞩目。据统计,2008年中国市场共发生了66起跨国并购事件,其中43起已披露价格的并购事件并购总额达129.58亿美元,相比去年的186.69亿美元的高位,下降了30.6%。

2009年,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双重因素影响,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23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完成海外并购38起,同比增长26.7%,披露的交易总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同比增长90.1%。

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对增强中国未来在全球资源品市场的定价权、有效利用我国外汇储备、打响中国企业品牌、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并购还存在许多隐忧。

2.1 规模较小,成功率低

相比较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跨国并购的规模比较小,尤其是1992年以前,跨国并购交易很少,且大多是中方企业被外方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很少主动出击去海外并购。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明显加快。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603亿美元,在强劲复苏带动下“走出去”似乎已经有了“跑出去”的速度,但这样的速度并没有对企业有多大帮助。有数据显示,中国2008年海外金融收购已交2000亿学费。麦肯锡200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2.2 需要跨越许多常规和非常规障碍

一般而言,跨国并购企业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法律环境不熟悉、严格的并购审查、协调和沟通困难、文化障碍等。作为中国企业,还需要克服一些非常规障碍,如企业的市场身份认同问题,在中国去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规模较大的前40多家企业中,有大约33家企业是“国”字头企业,这些企业仅从名称上就给人以国企的印象,经常被当作具有政府背景的人,使之在具体的并购交易中面临更严格的歧视性并购审查。此外,中国企业除经营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为迎合政策使跨国并购的效果并不理想,国有资产在跨国并购中出现缩水或流失的可能性加大。

2.3 战略定位不清晰

衡量海外并购成功与否,不能仅仅看并购交易是否完成,关键是要考量完成交易之后是否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实现赢利、提升价值,并购战略目标的模糊必定会使企业失去发展方向,从以往并购失败的案例来看,企业急于扩张的冲动、并购战略目标的模糊等给并购的失败埋下致命的种子。

2.4 缺乏细致的“体检”

企业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做一番精细的“体检”,检验企业自身是否拥有充足的资金和丰厚的实力,毕竟类似于中铝公司的80亿美元亏损并不是每个“走出去”的企业咬牙能扛下来的。除了拥有雄厚的资金外,人才的战略储备对跨国并购也至关重要。据麦肯锡公司关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至少需要75000名中高级人才,而中国目前这样的人才只有5000人。此外,文化差异的决定性作用也不容忽视,我们部分国内企业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融合”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完成了并购,整个团队的经营和管理仍然面临着多重困境。

2.5 对风险的规避有待进一步增强

从根本上说,众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加之政治、社会、法律和文化等因素的巨大差异,我国企业的海外“走出去”战略步履维艰。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形势更加复杂难辨,在这大背景下,被购并企业还未显露的问题可能会随着危机加深而显现,从而形成巨大的陷阱。有分析人士指出,有些海外企业有可能利用这次机会将一些B类甚至C类的企业,以A类的价格出售给中国企业。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日本三菱UFJ集团收购美国摩根士丹利达20%的股份,以及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赢得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亚洲地区业务,日本金融巨头“抄底”华尔街,引起美国的一片哗然,然而不久,三菱和野村证券的“抄底”行为都让自己陷入了并购陷阱并不能自拔。

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见建议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就需要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调整我们的战略,将互利共赢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并购交易中,深入剖析全球并购格局,敏锐把握跨国并购新趋势。

3.1 明确政府职责,建立相应的保障、评估机制

在推进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利益,还要考虑到政府应该担负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建议政府建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保障与绩效评估机制。一是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综合保障体系。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成为跨国并购的主导力量,这与其保障机制的完善是分不开的。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跨国并购支持与激励制度,并成立海外并购基金,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有效的支撑。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措施,成立并购基金和后备市场、理论研究机构为企业跨国并购作好准备,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二是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估体系。考虑到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剧烈变化,利益关系复杂多样,在具体的评估体系构建中,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层面,社会层面,经济、政治和外交层面,兼顾短期利润和长远利益。

3.2 充分做好自我评估,制定明确的并购计划

缺乏对海外市场的深入研究,是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的一个普遍缺陷。企业的国际化一定是内在驱动性、战略驱动性,而不是外在驱动性、机会驱动性,这就需要有整体的战略、国际化的战略。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没有太多可预见性,但是只要我们自己做好准备,制定好国际化战略或者国际化发展的行动计划,当市场机会来临的时候,就变成有备而来。所以,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问题,最重要的因素和最关键的原则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对产业、公司、人才和能力的一种自我评估。此外,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海外收购计划,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等等。

3.3 注重文化融合,建立包容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习俗、企业文化会造成的彼此间的矛盾与摩擦,会使一些长远的发展计划化为泡影,这些都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要学会如何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建立一种包容的企业文化,问题的焦点应该权衡长期保持这些差异的利弊得失,在文化整合和企业对一定自的需要方面找到平衡。

3.4 创新思路,打造国际化人才储备温床

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海外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实施购并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运营经验的国际化企业家人才,要积极开拓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思路,建立合理的人才培训、考核、奖惩制度,在薪酬、职务升迁等方面勇于进行革新,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人才。目前,许多国际化人才受危机影响,使现在成为吸纳国际化人才的绝佳时机,企业要在鉴别和挑选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企业所需人才,积极打造人才储备温床。

3.5 强壮自身,走高起点收购之路

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并购的确是一种成长方式,但不能过分地强调并购成长,一定要把并购和企业的自身有机成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在强壮自身的基础上,才能走上高起点收购之路。目前,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目标多是那些已经在该产业内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企业,也有在危机中深受冲击,一时难以翻身的企业,总之真正的优良资产并不是很多,我们不能只看到购买价格,忽视购买的价值。

3.6 熟悉国外法律,有效规避风险

温总理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里强调“走出去的企业要规避风险”,点中了要害,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之中,如何防范诸如国家风险、技术风险、资产风险、劳工风险、税收以及环保风险等各种海外并购风险,已成为进军海外的企业应深思而慎行的新课题。目前,因不熟悉目标国法律让我们积累的教训举不胜举,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是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经常使并购过程旷日持久,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和行政费用,增加了并购成本。因此,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国际惯例,特别应该了解和研究投资经营所在国当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王贯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7,(2).

[2]邱毅.企业跨国并购整合过程.华东师范大学[M].2006.

[3]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关龙,关涛.外企跨国并购对我国利用外资策略的影响与对策[M].现代财经,2005,(1).

[5]甄海涛.浅谈中国企业的并购发展战略[M].商业时代,2005,(6).

上一篇:水上旅游企业形象塑造研究 下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创新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