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时间:2022-02-27 07:25:54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影子银行发展非常迅猛,其对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金融稳定。本文结合中国金融监管的实际,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使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脱媒;影子银行;监管

一、影子银行的概述

在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作为出发点。普遍认为,影子银行在这次危机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开始认识到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体系的不良影响和对风险监管的重要性。近几年来在紧缩的宏观政策背景下,随着市场的需求、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的迅速壮大起来,同时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2012 年 10 月东京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年会上,我国影子银行所蕴含的风险被写入了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因此,如何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逐步纳入金融监管已成为各界高度关注的一项课题。

“影子银行”这一新鲜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Cully在 2007 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来的,认为”影子银行体系”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与正规的金融机构相比特点在于:(1)存款不是资金来源。资金来源受市场流动性影响很大。(2)利率高。影子银行的利率是由借贷双方自己约定的。(3)透明度低。影子银行的民间融资部分透明度很低。(4)风险较大。少受监管的影子银行利率杠杆高,极易出现资金链断裂,其风险是难以预计的。影子银行这种新兴的金融业务发展较快,这是由于中国的金融抑制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的。由于信贷的紧缩造成了一些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民间资本没有足够的投资渠道和资金出口,中小企业只能被迫寻求新的融资方式。即影子银行的产生来源于金融市场的需求,当原有的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时侯,就会开拓新的领域,使原来不能完成的融资变成可能,并扩大了金融体系的群体,这些新兴的金融创新活动绕过了监管的局限,以监管套利的形式出现成为了影子银行。

二、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一)影子银行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多数影子银行的存在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而且已经成为社会融资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能及时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对于那些处于融资困难的农村或小微型企业来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可以暂时缓解其短期的资金流通的局面,帮助其渡过难关,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金融机构职能空缺;其次,影子银行的产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机构与产品的各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金融业正在从单一的功能的传统银行向”需求”向导下,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金融理财、风险管理、价值提升、支付清算等在内全面服务的新型金融业转型。

(二) 影子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结构多元化的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的创新,中国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然而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却下降了,影子银行已经对金融系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影子银行在与商业银行融合过程中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第一,影子银行加速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过度发展的影子银行给商业银行业务带来挤出的效应风险。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是源于短期的货币市场,一经市场资金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挤兑风险,一旦不能马上将长期资产变现,就会加速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发生。第二,使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运用的资金比例降低了。由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收益率远远低于投资民间融资的回报率,因此越来越多的资金都转而投放到影子银行机构中,脱媒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市场,增加了直接融资规模,导致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相对减少了,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第三,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关联度高,蕴含传导风险。影子银行涉及广泛,存在于社会金融活动总体中。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进行合作,联系十分密切。影子银行借助传统银行业机构平台提供融资,由于业务的交叉混合性强容易引发一系列风险,外部因素的波动和风险的积累会导致影子银行风险向传统银行体系的传导、渗透和扩散,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2.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影子银行占中国社会融资的比重越来越高,大大改变了中国金融的传统结构。一方面,影子银行使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了。影子银行不在传统货币银行体系范围中,却又行使着货币银行的职能。由于透明度低,影子银行的信贷规模等相关数据难以统计,使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了,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形成了诸多的挑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由于社会融资的严重”脱媒”化,导致货币政策对于货币信贷规模控制等效力减弱。加之影子银行的内部创新自身为了追逐暴利规避了监管,由于缺乏监管,它的存在从客观上削弱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的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强烈干扰货币政策、利率及其他工具的传导。

3.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中国存在的民间金融以及大型国企的委托贷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社会资本虚拟化,加剧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当影子银行遭受到经济政策的压力和外部冲击影响的时侯,就会把系统性风险传递给整个金融系统。影子银行使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影响了我国金融稳定。

三、构造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

结合当前发达国家对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改革措施,我国可以从六个方面开展监管工作:

一是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中,并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防控力度;二是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提高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三是防范道德风险,建立风险处置机制;四是改进薪酬激励约束制度;五是加强风险隔离,建立防火墙;六是对于影子银行带来的利益与风险要平衡对待,稳健中推进监管。

从主要发达国家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改革防范措施上看,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畴已是势在必行。反观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表现形式上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别。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是发达国家影子银行典型的特征,而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缓慢,金融创新相对滞后,对冲基金等市场型的公司还没有发展起来、力量小,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银行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是以套利融资方式的产品创新。

对于中国金融监管业能借鉴发达国家的措施比较少,需要从中国本土特征出发实行监管改革。但是综合发达国家的措施看出来,虽然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产生了威胁,但是影子银行的存在还是有合理性的,各国监管机构扩大了金融监管的范围,把影子银行体系纳入了监管,加强风险防范,认为影子银行仍具有存在的价值,可以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补充,能够更好地促进对金融市场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在监管中要理性看待影子银行的发展。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采取疏堵结合的监管思路,合理引导其发展,既要保留金融创新又要防范风险,鼓励发展真正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影子银行业务,合理的引导影子银行发挥积极的作用。还要注重提高影子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有效管理影子银行风险,构建影子银行宏观和微观监管机制,提高影子银行的透明度和合规性,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尽可能的降低影子银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参考文献:

[1]何文彬.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现代管理科学,2012(11):68-70.

[2]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前沿2011(8):15-17.

[3]贾俊生,杨传霄.影子银行的运行特征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2(22):81-82.

作者简介:

马驹(1988年6月-)男,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学硕士,主要研究商业银行方面的问题。

上一篇:企业物流IT系统问题探究 下一篇:更新观念,改变德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