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在哪里?

时间:2022-02-27 05:28:09

语文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在哪里?

《新课标》中是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这段阐述以及课标中其它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设计出理想的语文教育的模样:它应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结为一体的很诗意的一门课程。由此展开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鲜活生动的多姿多彩的最幸福的教育,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景。但当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呢?语文课堂已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道场、语文教师传输技能技巧的大卖场、师生合作表演的走秀场、天量训练应付考试的演兵场。教师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学生是这次第怎一个“累”字了得。谁之过?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合理的不能做,不合理的又逼着你去做,老师们都陷入到了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

痛定思痛,面对如此乱象丛生的现状,我们这些语文人就真的这样安于没有尊严地跪着教书吗?不,教育体制虽然不是我们呐喊几声就改变得了的,但是,为了尊严,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也应该在语文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去找寻一个平衡点,带着应试的镣铐,去跳出精美的舞蹈。

平衡点哪里找?这得要分析出当下病态语文的症结在哪里?找到了症结,再去对症下药,即使不能起死回生,减轻一点病痛也好。

平衡点一:降低目标,提高能力

心理学家分析:当下患有焦虑症的人,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欲望太高,能力不足。解决的方法就是降低欲望,提高能力。迁移到语文教育上来,其道理一样。

语文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点,课标里阐述得非常清楚。但我们的一线老师可能出于对本学科的酷爱,都努力想把学生培养成语文这一学科的专业人士。殊不知,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素养,不是培养文学家、语言文字的专家的。再说,社会是多元的,将来走上社会,一个班级究竟有多少人会是从事语文专业的,恐怕不好估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应该再人为地去拔高目标定位,去做无谓的事来折腾自己。

就拿作文教学定位为例:现在的作文教学定位就被人为地拔高了。作文定位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作家参照定位。即用作家创作的规律、作品质量的特点来衡量中学生的写作。二是竞赛参照定位。持这类定位的,首先是那些主办和热捧“新概念作文”的人。记得当年主办者打出的口号就是要进行一场“作文教学的革命”。尽管这场革命至今没有到来,但影响是巨大的。三是满分作文参照定位。这种定位,影响可能最大。不仅很多中学教师深受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也深受影响。

定位的混乱和拔高造成的危害是:一是伤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自尊;二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大话空话和矫情造作;三是使大多数教师对作文教学失去自信,觉得作文教学无从下手,因而对作文教学采取“无为而治”;四是搅乱了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基本认识,也扰乱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

我以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写好平常文章。所谓写好平常的文章,就是只求切合要求,不求见解独到;只求文从字顺,不求语言文采;只求言之有物,不求立意深刻;只求形式适宜,不求形式新颖。这样的定位,才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也是大多数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

定位准确了,教师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语文课堂上就会轻装上阵,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可能会出现春风拂面的和谐局面。

平衡点二:调整顺序,设定梯度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写基本没有梯度,这和编写的体例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教材大都采用的是“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以照顾了。主题与主题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科学的体系和序列了,一篇文章可在初一教,也可在高一教,随意性太大。

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就可以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参考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以语文的“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

当然,语文教学不太讲梯度除了教材和教学体例的混乱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急功近利”。一切还是瞄准考试,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初一就开展什么中考瞭望了,随意增加教学难度。比如刚升入初一,有的老师第一节课就上古文课,还振振有词,提前教是为了让学生多一点时间记忆,一上来就将学生吓趴下,还谈什么兴趣可言。尽管选文都是精品,尽管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结局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学生睁着双眼却紧闭心灵。

如果我们在讲授古文之前,来一点铺垫,调动一下学生的情绪,那效果可能会更好。我在初一教文言文之前,我一般都会搞一个前奏,带领学生多渠道寻找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词汇或文言语法现象,现实生活中就大量存在着一些含有文言知识的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古文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平衡点三:大胆取舍,加强阅读

审视现在使用的教材,有些选用的文章完全是为了迎合单元的主题需要而设定的,其示范的价值近乎于零。

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30篇课文多少有示范作用,比如第二单元,如果让我选教,我只选《敬业和乐业》《陋室铭》,其它3篇不如让学生去自读。再比如第6单元,只要讲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就行了,让学生明白一下演讲词的有关知识,其它的放手让学生去读。如果我们再精简一下我们的课堂,去粗存精,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更多了,余下的时间干什么?我们可以搞阅读,搞综合性研究。

上一篇:诗歌教学中两个基本环节的科学设计 下一篇:也谈“死节从来岂顾勋”